權力、性別與文化資產 ── 剖析媽祖進香的世俗建構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漢人的民俗信仰,從三、四百年前隨大陸沿海的閩粵移民來台灣,流傳至今,蘊含豐富的漢人移民歷史、結合本土文化特色,反映地方集體意識、生活經驗與情感認同,其中以媽祖信仰更為興盛,並與台灣各地衍生的許多靈驗與傳說,成為一種跨祖籍、跨地域的重要主神及其進香遶境等活動。

傳統民俗信仰雖然缺乏較嚴謹的經典和教義,但信仰的誠敬和倫理道德教化則深植人心;因此,在往昔的神誕慶典活動,縱使是一些娛樂性、世俗性的表演,當中仍能保留信仰的規範和約束力量,而不致流於毫無節制的混亂現象。

晚近二十年,隨著台灣社會政經發展和人口增加,進香團體和各項活動也愈趨盛大;古早僅以神明、香火和宮廟信徒為主要基礎的進香型態,已壟罩在層層複雜的面貌之下,不論是宮廟內部組織運作或進香主導權,或是來自各地參與的各類型的團體,都已更形多樣化,且趨向觀光旅遊、商業包裝,甚至嚴重政治化,使得原本的宗教儀式和啟迪教化人心的意涵,反而難以深刻彰顯。

一、大甲鎮瀾宮的組織演變

根據《大甲鎮瀾宮志》的記載,該廟組織沿革如下:

  1.       禪師住持時代 (?年-1924年)。
  2.       街庄民有權制(1924-1946)。
  3.       執行委員會制(1946-1968)。
  4.       管理委員會制(1968-1978)。
  5.       財團法人制(1978-迄今)。

清代的鎮瀾宮由私廟變成公廟之後,由佛門的出家僧負責祭祀與綜理廟務,從第一代傳到大正十三年(1924),共歷八代十九人。但幾度演變,至民國六十七年(1978)改組為財團法人,成立董監事會,權力更形集中,相較於出家和尚,董事會的思維和運作皆趨向「世俗化」。從《大甲鎮瀾宮志》 的「歷任執行委員名冊一覽表」的歷年名冊當中,幾乎都是男性,甚至地方派系人士在鎮瀾宮董監事會的運作影響,組織核心皆以男性為主。

二、進香歷史與主導權的演變

大甲媽祖進香的歷史演變可歸結為四個時期,但對於各時期的進香狀況,廟方及一些耆老也有各種差異的說法和詮釋:

  •        第一期:往湄洲祖廟謁祖進香(中日甲午戰爭之前)
  •   第二期:往北港進香(日治初期至1987年)
  •   轉變期:往湄洲祖廟天后宮、港里祖祠天后祠(1987年至1990年)
  •   第四期:改往新港「遶境進香」(1988年迄今)

早期大甲媽祖進香活動,是由正爐主、副爐主及頭家負責,而且有兩尊「進香媽祖」,平日分別供奉在值年的正、副爐主家中,因此也稱「正爐媽」、「副爐媽」,只有在進香前請到鎮瀾宮,兩尊神像的尺寸大小不同。筆者曾訪問歷任幾位爐主及鎮上一些耆老,皆不清楚這兩尊進香媽的由來?也不知究竟是何時雕塑的?是否從他處分香請來的?這些問題皆欠缺文獻可考?鎮瀾宮也欠缺這兩尊進香媽祖的資料,宮志只記載其「開基媽祖」是林姓夫婦從湄洲朝天閣請來台灣的。

以往的進香爐主制,進香和「割火」回來後,爐主頭家們可分得香火爐中的「香灰」,並統籌運作及掌管進香募得的全部經費。早期「卜杯」而來的爐主和頭家,雖然不限制性別和年齡,但擔負大眾事務所需運用的經濟資源和社會關係的運用,並非一般婦女能勝任,有一些男子為了爭取較多卜杯機會,會以妻子或女見的名義參加卜杯,但實際的權利義務仍由男性負責。鎮瀾宮的組織從「爐主頭家制」演變到管理委員,乃至現今的「財團法人董監事委員會」的組織成員,皆以男性為主導,並且和地方政經勢力密切結合。

三、無數虔誠隨香客

「隨香客」或稱「散香」,是指跟隨進香但沒有特定組織和任務分配的個人信徒,從以往參與進香隊伍,不難發現,眾多徒步的「隨香客」當中有許多是中老年婦女,她們並沒有形成固定的團體或「媽祖會」,她們多是以個人方式,或鄰里厝邊親友相伴來跟隨媽祖進香。換言之,在整個進香隊伍中,男性扮演著籌劃、組織、公關等的重要角色,他們擁有較多的資源和財力,運用其社會關係,這些團體也隨著年年的進香活動,逐年擴展各自的組鐵、募集累積財源,同時也壯大了媽祖進香的場面和聲勢。不論是寺廟的組織或參與進香的團體,男女兩性所顯示的差異性,皆是明顯可見的。

晚近二十年,從董監事的全面主導和策劃,以及搶香團體和陣頭、神偶等團隊、神明會的擴展,皆不惜耗費巨資、愈演愈盛、形同競賽般的排場,仍然是以男性為主導,女性則無法獲得如此的社經地位和組織能力。眾多的婦女,她們仍然只是背著簡單的行囊,以一個「散香」的身份,亦步亦趨的緊隨著媽祖神轎,走在八天七夜、塵沙漫漫的路途上。在無數夜以繼日徒步進香的信徒當中,我強烈感受到台灣民間那股堅韌而質樸的生命力。

四、觀光旅遊與文化資產

古早的進香活動比較純樸,參加的團體願意守規矩、有禁忌,最重要的是仍保留以神明信仰為主體的敬奉和虔誠之心。2008年7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獲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指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翌年在大甲鎮瀾宮舉辦授證儀式,由文建會主任委員盛治仁頒發指定證書,大甲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代表保存團體接受。當年進香起駕時辰,馬英九總統、立法院王金平院長、行政院吳敦義院長皆應邀參加迎請媽祖上轎典禮。

回顧三十年來,大甲鎮瀾宮組織主要是有地方派系介入,且由政治人物主導;上自總統、下自地方兄弟,皆藉由媽祖名義,壯大聲勢。近年大甲遶境活動,所經之處,有些地方人士和陣頭團體也不甘示弱了!這曾被馬總統譽為「世界三大宗教」的大甲進香活動,不論是從解嚴後搶先到湄洲祖廟「謁祖進香」,提高在台灣的聲勢;或是胡志強市長任內積極推動「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舉辦各類表演和文創商品,並透過媒體大作宣傳,雖然吸引更多的觀光遊客,但各種的世俗和商業的發展,其實多已沖淡民間信仰對人心道德教化的意義,更有愧於媽祖信仰的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