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賽局下的台海「那許均衡點」

友善列印版本

台海兩岸的關係是涉及美、中、台以及日本的多方、非合作賽局(non-cooperative game)。任何一方想要立即、片面的改變現狀,都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為目前尚處在多方賽局(中方稱為博弈)下的「那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點。

什麼是那許均衡呢?用最簡單、直白的描述,就是:「我假設你們如何做,然後我盡我所能;同樣的其他的參賽者(player)也是使用同樣的邏輯在動作,最後在各方力量作用下,達到一個大家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忍)受的點,這就是那許均衡點」。

但兩岸關係是典型的動態賽局,其均衡是一個動態(dynamic)的那許均衡,意思是任何一方的參賽者,都會根據最新的情報,評估各方的實力、下一步可能的行動;而後盡己所能的採取新的行動,來謀取最大利益。最後在一個點,達成新的那許均衡。這樣的動態過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均衡點的改變十分微小,甚至難以察覺。

處在這種多方賽局的狀態下,執政者最重要的工作是:

1、厚植實力-這是參與動態賽局,最根本之對策,沒有實力就無法和各方博弈,漸漸淪為無足輕重的「空殼參賽者」(dummy player)。

2、知己-仔細評估自己實力、優勢以及劣勢。

3、知彼-蒐集各參賽者情報,瞭解取渠等實力、行為模式、最新動態。

4、知「天地」-深知世界、國內最新動態、潮流、環境的變遷、未來的決策環境…等。

理論上我國的大陸政策,應是根據:

1、自己的國家目標。

2、上述條件、參數,所「套疊」出來的各對手可能劇本。所擬定出的最佳策略與風險應變計畫。

3、依據上述策略,擬定相關文宣、溝通計畫、方案。

遺憾的是近年我方的大陸政策,常常本末倒置,以為創造幾個「論述」就可以搞定兩岸關係,蘇起捏造的「九二共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就歷史真相而言,1992年台海兩岸雙方只有喊價,最後並沒有成交,所以說「九二共識」是假的。

但從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將「九二共識」當成兩岸交流的前提條件後,從賽局的角度看,台灣已從參賽者逐漸往「空殼參賽者」(dummy player)的方向演化,也是台灣淪為中國附庸的起點。因為賽局一個重要的精神是,雖然必須充分考量對手可能的反應、作為,但行動前不需取得對方的同意。其後不但北京將「九二共識」拿來當作甄別統獨的「踏繪」工具,而國民黨權貴則用來當作壟斷兩岸交流利益的執照。

現在中共更進一步要將台灣總統「特首化」,即台灣的總統候選人必須先以承認「九二共識」,向北京輸誠而後取得資格認可。否則就會「地動山搖」,還透過官方媒體搞一些「武嚇」的小動作。

台灣方面,一些不入流的所謂研究兩岸關係的「學者」、「名嘴」就屁顛、屁顛的急著為北京幫腔,來恐嚇各黨候選人。

但最過份的是陸委會不惜違反行政中立,「為虎作倀」式的間接呼應北京的恐嚇,以正式新聞稿批判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維持兩岸現狀的主張。真讓人搞不清他們是國台辦還是陸委會?

最後我必須再強調一次,兩岸關係目前仍處於多方賽局下的「那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點。哪一方想片面的改片現狀,朝統、獨這個極端解(solution)拉扯,都將引起各個參賽者的激烈反應;那才是真正的「地動山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