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腥聞》:讓人驚心的奧斯卡遺珠

友善列印版本

本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深刻又精湛的《鳥人》和溫暖而大氣的《年少時代》的激戰中結束了。然而回頭再看提名名單,相信不少人都有自己的「遺珠之憾」,而我始終覺得,這一年最被低估的作品要算《獨家腥聞》。它被低估(或說是被微妙地略過)的原因,則是因為它踩到了以新聞人為首的,整個大眾媒體工業的痛腳。

《獨家腥聞》是個不良狗仔的故事。由傑克捷倫霍飾演的主角路易斯一步步往上爬,靠毅力也靠實力成為媒體「亂象」的實質得利者。他從一出場,就偷剪工地圍欄、襲擊保全人員、偷錶、偷單車樣樣來,而當他無意間發現拍攝事故現場(不管是車禍、火災、搶案、槍戰等等都算)的影片賣給新聞台,是個有賺頭的差事,這工作唯一的資格條件就是不能有道德感——這正和他的意,於是像挖到寶一樣,他趕緊轉換跑道。

那之後,他開始累積經驗,提昇技能,發展人脈,更新設備;他甚至偽造事故現場的「擺設」以求拍攝更好的角度/構圖,最後還動用下流手段剔除競爭者。這一路上,這角色流露出的快、狠、準,如狼的野心如鷹的判斷力和如鯊的嗅覺,都讓你我(帶著良知的觀眾)看得瞠目結舌,看他從依附新聞台主播的賞識到互相利用,再到獅子大開口要脅對方,這樣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卻又清清楚楚知己知彼,明瞭自己的斤兩也掌握全局,這真的讓人既不甘心,又無從反駁。

也是因此,他踩到如前所述的,整個媒體業及閱聽大眾的痛腳了。首先作為觀眾,我們明白地感覺到這角色的不道德,畢竟以嗜血維生、依附在「事故的血腥/新聞驚悚性」上的媒體寄生蟲,其存在對一個社會而言,只有害而無利。然我們又無法否認,觀眾心中那股「愛看」(或至少是「好奇」)的本能真的是存在的。理想上,記者秉持著專業在現場扮演記錄者,其正當性無庸置疑,他們更是維護大眾「知的權利」的重要防線。這當中關於涉險和介入和「傳播給更多人知道」的多重抉擇,我們更是早在《一千次晚安》中就看過了。

然而,知的權利和「窺視的好奇」也只有一線之隔。在目不轉睛為自己「解惑」的同時,我們又有多大成分是在滿足自己的「獵奇」慾望?這一切又因為拍攝素材的門檻隨著科技進展而降低,吸引更多非專業(或說不具備專業精神)的人投入的情況下,更形嚴重了。我們總是嘲笑新聞台變成「行車記錄器大全」,但事實就是那些東西收視率高,當市場上嚴肅的、帶來思考性的新聞沒什麼人看,反而是刺激的圖像性的東西讓人不想轉台——片中主播一再強調「接下來的畫面非常graphical」,提醒大家斟酌觀賞,背後的潛詞其實是:「精采的要來了注意喔!」——自然就會吸引更多節目如法炮製。甚至更多人願意冒險犯難去拍攝,畢竟有錢能使鬼推磨!

另一個痛腳,則是在資本主義的邏輯下,「只要合法,任何迎合市場口味的賺錢方式(符合需求的供給)都是合理的」。隨便翻開一本商業類雜誌,看到那些被崇尚的企業家,都是把商場當戰場,把競爭當殺敵,而成功靠的是意志力/企圖心/專注力/自我學習,甚至是資源籌碼的掌握,談判和情蒐的技巧等等。結果看看《獨家腥聞》,這每一項主角都具備了,他找到自己拿手的,充滿動力的工作,然後努力充實、鞭策自己,把小雜事當事業去經營,獲得成就感也樂在其中,最後讓你我恨得牙癢癢的,目睹他小人得志。這點出了所有「成功人士故事」背後的一個失落環節:他們做的,是好事嗎?

當然「好」的定義很飄忽,真的要評判也很容易落入主觀,但是當這時代頻頻歌頌的關於成功者的、奮發向上的諸多形容詞們,帶給社會的是這樣的後果,看了就算不心驚,也滿頭疑惑吧?

而帶來這樣的疙瘩的,是故事精采的創意,把一個負面主人翁的歷程說得扣人心弦,讓人又搖頭又入迷。這是導演丹.吉爾洛伊的初次執導作品,在這之前他已是個知名編劇,這次親自出手,也一舉入圍奧斯卡最佳劇本。然而對這部片而言,這樣的成績實在不夠。就算不說導演獎、最佳影片,為戲減重將近十公斤的傑克捷倫霍沒有入圍最佳男主角,真正是讓人惋惜。看他瘦到眼睛都凸了,就為了詮釋那飢渴於功名的偏執,那完全的投入到讓人懼怕的角色說服力,真的無可挑剔。

奧斯卡結束了,最終《獨家腥聞》並沒有拿下劇本獎,說到底這樣刺痛觀眾神經、挑戰道德觀感的故事,接受度還是不會太高。不過話說回來,在檢討投票會員不夠「勇敢」的同時,我們還是該先問自己,怎麼從你我做起,扭轉新聞的誇張化?這才是比一個獎落誰家,更實質也更有意義的問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