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御宅文化中的文化差異性

友善列印版本

身為浸淫日本ACG文化多年的阿宅,幾乎每一年都會看到差不多的新聞。而這類的新聞,則多半跟御宅文化與一般大眾文化的文化差異性有所關聯。須知,後現代社會中是多元文化並存的,尤其是台灣這樣獨特的移民社會,位居東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更是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而吸收許多週邊國家的文化,因此形成台灣內部社會獨特的多元文化景貌。

社會文化一直以來就有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別,知名史學家Peter. Burke就提出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論述來解釋,上層階級的精英文化是如何與俗民的大眾文化產生互動。然而,在新的傳播媒介諸如漫畫、動畫、社群網路等等興起之後,大眾文化之中又可以分出專屬於青少年的次文化,這又迥異於大眾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產業鏈與生命力。

以日本這樣的文化輸出大國為例,一方面日本的歷史與文化風貌都為台灣民眾所熟知,二方面日本的次文化,例如遊戲、動畫或是漫畫都普遍可以在台灣大街小巷中的書店或是遊戲販賣的店鋪中找到。然而,政府高官沒有想到,或者是根本不會去想的地方就是,這類的次文化往往與歷史結合產生出新的文本,可能是漫畫、可能是動畫、更有可能是遊戲。像是剛落幕的台北電玩展的「人中之龍」遊戲就以幕末為背景。漫畫改編動畫或遊戲、也有可能是動畫播映之後被改編成遊戲或是漫畫、遊戲也有可能出相關的小說與漫畫,這些產業的相互結合都不是單一軌道在進行,可能相互影響之後才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結構。而且這還沒算到同人誌與週邊商品的銷售,甚至是聲優的演唱會等等的相關外圍產業的產值。

然而,什麼樣的人可以說是阿宅?在台灣媒體長年的誤用、錯用與完全不加以理解的生態造作之下,隨隨便便就會被冠上阿宅的稱號,可以說是時有所聞。當然,筆者並不是要說阿宅在日本的社會地位有多麼的崇高,或是廣為接受等等。御宅族與御宅族文化的逐漸解構在世人面前,甚至可以做為文化商品拓展到世界各地,也是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積累與推廣。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找宮崎勤事件對於阿宅們的影響。

真正的御宅族,是有相當嚴謹的定義,不過由於台灣民眾的不了解以及媒體的誤用,有段時間根本就是指著馮京罵馬涼,甚至是加以污名化的程度。這其中足見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是被刻意建構出來的,同時也反映一般人對於阿宅毫無所知,連一知半解的程度都沒有,就像是兩種全然陌生的文化。本文並不想著墨於媒體如何型塑與炮製台灣御宅族文化,而是試圖說明阿宅是怎麼樣的一種文化氛圍,他們之中如何產生與運作屬於自己的文化。就拿最近新聞上的「神魔之塔」玩家對於電玩展上,該遊戲攤位的活動主持人唐志中先生的反感,以及該遊戲的玩家不認為自己是阿宅,以及唐先生用阿宅指稱玩該遊戲的玩家;種種都可以看做是對於御宅文化的誤解與既定印象之下的產物。

根據日本岡田斗司夫對於阿宅的定義,他認為阿宅是一種專注於某種事物,到達專精的粉絲。就像是岡田本人就曾說他是科幻宅一樣,阿宅並不像台灣媒體誤解之下的,是著迷於日本動畫、漫畫、遊戲的一群人。對於鐵路有興趣的,我們可以稱呼他們是鐵道宅;對於軍事武器有興趣的,就是軍事宅等等。當然,這樣的指稱到底有沒有歧視心態在其中,又是另一個論證,在此就不加詳述。

說起來,台灣人認知中的阿宅往往像是種虛構出來的社群,但是又半真半假,所以才顯得似乎存在,但其實並不是媒體報導的那樣。什麼是阿宅,阿宅又關注什麼,自然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最後就將阿宅歸類為整天在家足不出戶的,但問題是這是真的嗎?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就是個阿宅,但是他符合台灣媒體與一般社會大眾口中的阿宅嗎?日本漫畫《歡迎加入NHK》就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主角是家裡蹲,也就是符合台灣媒體與一般社會大眾口中的阿宅,但是事實上該作之中除了主角之外有正常工作與人際關係的,才是真正的阿宅。這也突顯,社會大眾與阿宅之間的認知與文化差異。

以前歐洲的貴族會收藏畫作與古董,也會收藏槍枝等等的,甚至也有不少藏書家。仔細想想,這跟阿宅又有何不同?只是阿宅收藏的小說跟漫畫,或者是可動或是不可動的人偶,本質上其實並無不同。但是為何我們沒有說歐洲的貴族是阿宅呢?

回到正題,玩手機遊戲「神魔之塔」的人到底算不算是阿宅?如果就筆者來看,假若這些玩家單純只是把神魔之塔當成消遣,就只玩神魔,而不是每台遊戲主機都有、每個主機的遊戲都玩,那就不能歸類成阿宅。就只是個單純玩神魔之塔的玩家而已,因為真正的遊戲宅不僅僅只會玩一款遊戲,而是大部分的遊戲主機出的遊戲他都會接觸,也都會玩。甚至還會自己寫遊戲攻略跟摸索前所未見的玩法、探索常規遊戲方法之外途徑享受這款遊戲。

不過筆者並不覺得這個算是文化差異的一部分,單純只是現在科技的進步,造成做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手機多了作為接觸遊戲的媒介的功能罷了。如果說是真正的遊戲宅,他應該是手拿PSP、NDS、PSVITA、N3DS等等遊戲主機才對。所以,筆者認為真正的文化差異性應該要關注在遊戲廠商與媒體型塑出來的各類女神、以及使用COSPLAY文化所塑造出來的展場SG才對。

就真正的阿宅來說,三次元是不存在所謂的女神的,因為真正『萌』的角色應該存在二次元才對,所以「宅男女神」的四個字本身就是一個假議題。而且真正的阿宅也不會把她們當成女神,因為如果真的有三次元的角色很萌,那也應該是幫二次元角色配音的聲優或者是游走於各大同人誌會場的COSER才對。哪輪的到那些裝扮根本不專業,也沒有體現出精神或者是根本是打著阿宅的名號行斂財之實的的傢伙說嘴呢?說起來,這也是一種對於異質文化的不了解所誕生的產物,甚至我們可以認為台灣媒體在誤解之下所建構出來的,是一種無知的產物。而這無知的產物最終就形成電玩展與漫博一窩蜂像是搶孤一樣的亂象。

真正的文化產業,不是單純的產值而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打造與建構,要知道,文化是軟質性的,跟剛硬的政治力量不同,政治力再怎麼強硬,終究都會被文化的力量給壓過。舉個例子,唐朝武則天時代,曾經派狄仁傑下江南廢除淫祀,有用嗎?當然沒有用,就連三武之禍都未必能夠讓佛教徹底消失。為何?當剛直的政治力量面對軟性的文化傳統的時候,就注定是這樣的結局。狄仁傑一走,江南的百姓絕對又會把之前藏起來的神明繼續拿出來供奉著。

每每看到寒暑假關於漫博的新聞,筆者難以唏噓之意。像是大拜拜似的搶購商品,雖然阿宅們貢獻不少GDP給國家,但是這終究是無根的浮萍。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