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想想】什麼?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友善列印版本

一位中國記者來台灣,為雜誌下了「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個標;不久之後中國作家韓韓也跟進,寫下了「太平洋的風」,稱讚台灣人真好。有些人聽聞很驕傲,也有些人覺得很尷尬,又說不出到底哪裡尷尬。這些觀光客繞台灣一圈之後談台灣,談的都是人,而不是自然或人文風景,到底台灣的風景出了什麼問題?讓他們環台一周之後還是只稱讚台灣「人真好」?

台灣自然風景固然不俗,但開發過度總成為自然的大敵;而幾度外來政權輪替,也沒有留下太多美麗的人文風景。或者說,也許是因為台灣人也不很在乎,所以人文風景拆了也就拆了,似乎也沒有很多人珍惜。前幾天不過想吃個四神湯,騎著車子悠閒的來到習慣的番薯市仔(貴陽街二段)老洋樓亭仔腳,才發現整棟樓都給拆了,一時驚訝的說不出話來。

這幾年,台灣的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古蹟保留開始受到多些重視,人們也開始審視自己對於「美」的眼光。政府也覺得應該跟上時尚,弄點「公共藝術」來裝點一下城市門面。馬路上突然有斑馬屁股的裝飾,或者廣場上立起了什麼雕塑,無論看的懂不懂,都成為「公共藝術」的成果。

不過說實在,一個曾經到處立著毫無藝術價值的醜陋偉人銅像的國家,如果對美麗無感,政府其實難辭其咎。因此當「公共藝術」成為政府預算的固定支出,常常跟著來臨的也就是「美」這個價值的重大災難。有公所在公墓旁邊放了市鎮吉祥物的雕塑,據說因為打光失當,經常嚇到來往路人;也有縣市收集了幾百個被丟棄的銅像,變成壯觀的銅像海,歡迎還有點想瞻仰威權或是想獵奇的觀光客光臨。

不過大多數的地方政府都不是很有錢,要講妝點門面的扯事,不得不談談首善之都台北市。報載2008年至今,台北市補助了241件公共藝術作品,其中97.5%屬於臨時設施,最短命的僅展出十三天就拆除,五年來一共花了8577萬元。不知道位於忠孝西路公車專不用道上因應花博而擺設,看起來很像紙紮的火車頭模型算不算其中一件,如果算的話,五年來我起碼看見過一件。

媒體對這個議題的聚焦大多所定在浪費,或者政府是否有圖利特定投標者的嫌疑,但這種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其實也凸顯了台灣人對「公共藝術」的思考缺乏創意。好像一定要擺個東西在什麼地方,才算是完成了妝點門面的任務,而忽略了這些「公共藝術」,其實也可以落實在生活左右。

夏天的時候有幸前往日本函館一遊,這是1859年幕府在黑船壓迫下最早開放的港口之一,開港時間比台灣的基隆港早四年。但今天走在基隆市街,你絲毫不會感覺這個港市美麗,而函館卻可以號稱自己是世界三大夜景所在,每年招來大量觀光客。函館的美麗有其道理,除了修繕完整的古蹟、街道,以及新穎的高塔、纜車之外,函館隨處可見的「公共藝術」也相當活潑,為城市增添不少風采。

刻意擺放的雕塑有之,比如前往箱館戰爭遺址五陵郭的路上,有幾座可愛的人像雕塑,作為城市風景,這些雕塑總讓行經的觀光客情不自禁想和他們合影留念。在日常用品上增添美感的創作也有之,函館的人孔蓋,有些畫上代表城市特產的烏賊、有些則標記了城市重要的地標,夜間行走,彩色亮麗的人孔蓋總讓觀光客驚奇連連。

位於西門町附近的西本願寺遺址前,也有一處「公共藝術」,應該是捷運的排氣口吧,上面標記了台北城市的發展歷史與重要地標,但雕刻毫無美感可言,內容則如同把中學歷史課本貼在牆上,我每天行經,很少花時間多看他兩眼,其所謂教育意義,應該僅存在於主事官員空空的腦袋之中。公園近日重建,百年不到的遺址,市府官員竟然說寺廟原本規模「不可考」,所以寺廟最重要的本堂就不再重建,其蠻頇也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幼年時期,每每來到簡陋的台汽西站,父親便會和我說,國民黨想回中國,對台灣的建設不認真,所以建築幾乎都是臨時性的。

成年之後透過閱讀,知道國道一號高速公路興建之後,這樣的情況已經逐步改善,但幾個朝代威權統治之下,對於整齊劃一的法西斯美學的追求、對於前朝的全面性否定,卻使得整個世代的人,對於歷史、對於美感,都失去了追求的動力。

也正是如此,當觀光客只剩下還覺得台灣很稀奇的中國人時,我們只好自我欺騙,甚至引述他們的肯定,來安慰自己「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我們卻從不反思,自己去北海道看雪、去長灘賞夕陽、去紐約逛大街,但是誰會因為那個國家人很好而去那裡觀光?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