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售票系統整死江蕙迷 日本會員制少爭議

友善列印版本

1月5日,我的臉書塗鴉牆上一陣哀鴻遍野。內容不外乎是胃糾結、摔滑鼠、無顏見父母叔叔伯伯阿姨,原因都是沒搶到江蕙演唱會門票。

為了見上心愛的偶像一面,到底要多辛苦、多磨人?

我稱不上多懂音樂,但在日本的日子,最大的娛樂就是看演唱會。在日本看演唱會可謂一大享受,無論地點都能建立起一定水準的音場,注重整體設計與觀眾參與,隨演出者、場地的不同,票價大多落在6000日幣到10000日幣不等,折合台幣約1600至2600元左右,而且會場中的每個位置幾乎都是均一價。在日本,我看過大型音樂祭、巨蛋演唱會、市民會館小型live,甚至是在寺院裡舉行的小音樂會,購票難易程度不一,姑且先用參與女歌手椎名林檎的演唱會經驗為例。

去年我看了兩次tour,合計三場的椎名林檎演唱會。

第一次是椎名林檎為了配合新翻唱專輯《逆輸入~港湾局~》發售,於5月26日、5月27日、6月5日和6月6日,在横浜與大阪2座場地舉辦4場限定演唱會。要得到票有很多種方式,包括擁有fan club「林檎班」資格者或者是購買該專輯者,即擁有抽票資格,接著就是各大售票系統的會員進行抽選,最後則是在一般售票日當天的各大售票端點直接購買。

根據網路上兩座場地的容納資訊,橫濱場地至多容納1200人,大阪場地人數的上限為912人,即最多只能發出4224張票,換言之,搶到票的機率是4224/(分母未知)這麼低。一人僅限一個場次、一張票的抽選資格,更讓抽票機率降到不可思議,門票彌足珍貴的程度,可謂超級VIP級。

每種售票方式固然會保留一定名額,但瓜分之下,林檎班會員以外的方式購票機率簡直都微乎其微。根據實測結果,當時因為懶得繳交5000元會員費,我採用了預購CD獲得抽選單的方式來投注希望,結果遺憾摃龜。接著便轉戰各大售票系統,售票系統上午10時開放,當我10時01分點進其中一家售票網站時,票便已全數賣光,隔日凌晨12時,在家樓下的便利商店購票機台癡癡等待,當畫面一跑出「開放」字樣,點進去的瞬間,便已無力回天。但因為愛,只好不爭氣,我忍痛上網路拍賣,砸下___倍的價格(因為父母可能會看到這篇文章,只好自動消音),換取兩個小時的甜膩耳感,然後吃上好幾個禮拜的麵包。

購票、搶票,最後捨棄自尊與荷包拜倒於黃牛的疲勞轟炸,被演唱會中時時刻刻都閃閃發亮的美好記憶給抹平,幸福滿點卻又不能滿足還期盼更多更多的情緒不斷加乘,怎麼可能甘願只有「一期一會」?於是演唱會結束隔天,我拋出5000日幣,正式成為林檎班的成員之一。

加入會員後,幸運地,椎名林檎再度宣布年底將進行巡迴演唱會「林檎博'14 -年女の逆襲」,身為會員,輕巧點入官方系統,填選抽選順序。最後3個志願序抽到了2場,2場都幸運抽到アリーナ席 (arena seats,最靠近舞台的好位置),其中一個場次更堪稱「神席」,只隔了11個人,我坐在12排的位置凝視椎名林檎,可以看得到她香汗淋漓但裝容依舊完美,肌膚閃亮亮的,像女神舉辦的至福盛宴,有得看有得聽,忍不住說聲多謝款待。

如果不遵循日本售票的會員制,除非是可容納大量觀眾的音樂祭或砸大錢買黃牛,幾乎就等於進不了場。加入特定歌手、藝人的fan club,會費大約是3500(如Mr. Children)至5000日幣(如傑尼斯各團體、椎名林檎)不等,加入後通常能獲得一張製作精美的會員卡、不定期的會報、新年賀卡、生日卡、掌握第一手消息,一旦有演唱會、舞台劇、握手會、節目協力等特殊活動,會員也往往能獲得最優先的抽選機會。售票系統也採會員制,隨著門票數量不同,可能會有最速抽選、先行抽選、一次乃至於四次抽選,若是願意付費者,抽中的機率將會加倍,且可以提早參加抽選。

但無論會員抽票或是售票系統抽票,其實抽到的幾乎都只是入場「資格」,除了綁信用卡付費的消費者(即在抽票時就先輸入相關訊息,一旦抽票成功便直接扣款),大多在抽票成功後,會得到一組序號,再到便利商店繳款,有些可直接發券,有些則會用郵寄,或者現場發券。而近年來日本積極防堵黃牛,入場方式越來越多元而嚴謹,以「逆輸出」演唱會為例,當初若選擇使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費者,必須攜帶同張信用卡,入場前直接透過刷卡機當場印刷票券,還得攜帶附有本人照片的身分證件。「林檎博」則是可使用app,直接綁手機入場。

抽票、搶票,哪個比較折磨人?當然,兩場アリーナ席可遇不可求,我恐怕把一生抽票的運氣都用上了,但在會員與非會員之間,親身體會到了極大差異,抽選結果就等email通知,,「当選」(抽票成功)、「落選」(抽票失敗),一字之差天堂地獄,但座位沒得選,人人均一價,是近距離還是巨蛋頂,一切只能看運氣、賭人品,相對公平,至少在情感上獲得平靜,在過程中減少折騰,有怨懟、有悲觀,但爭議相對降低,至少不會出現聲稱可以代購幾百張的神祕門神。

一分錢、一分貨,但若是對於已經習慣「免費服務」的台灣顧客來說,恐怕要將這些觀念引入、普及使用,恐怕還要再多走一段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