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往台灣的慢船】馬英九先生,Tear down this wall!

友善列印版本

1989年是富有天命的一年,在當年6月發生六四天安門屠殺之後,11月9日夜,因為一項有點烏龍的命令,東德向民眾開放邊境,宣告柏林圍牆的崩塌。2014年,全球各國在回顧天安門大屠殺25週年之後,這兩天再度把眼光望向25年前那個命定的時刻。

在東西集團冷戰結構的背景下,樹立數十年的柏林圍牆最終能夠被打破,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1987年造訪柏林時,在鄰近柏林圍牆的布蘭登堡廣場演講中,對時任蘇共總書記戈巴契夫(Mikhail Gorbachev)的喊話。

雷根是這麼說的:「戈巴契夫總書記,如果你企求和平,如果你尋求蘇聯和東歐的繁榮,如果你尋求自由主義,請到這個門(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 Gate)來。戈巴契夫先生,請把這座門打開;戈巴契夫先生,拆掉這座牆!(Mr. Gorbachev, open this gate. Mr. Gorbachev, tear down this wall!)」

咸認雷根的這句話,對兩年後柏林圍牆的開啟,以及蘇聯、東歐共產集團的倒台,起了關鍵性作用。演員出身、曾經被許多人瞧不起的雷根,總統生涯除了一手創造1980年代美國繁榮經濟的黃金世代之外,靠著這個臨門一腳,再度為自己留下足以列名史冊的政績。

在更早之前,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訪問柏林發表演講,就曾以德語說出「我是柏林人(Ich bin ein Berliner)」,象徵西方世界對德國人和柏林人追求自由決心的支持,同樣膾炙人口、留名青史。

每次想起甘迺迪的這句話,就會想起蔣經國。他在1987年7月27日的一場談話中說,他在台灣住了40年,也變台灣人了。平心而論,蔣經國直到辭世前半年、解嚴後兩週(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才說出這番話,覺悟已經太晚,而且無從判斷是真心或矯情。但這番話在他跨越中國、俄羅斯和台灣的政治生涯中,終究成為被後人傳誦的代表性語錄,和甘迺迪的「我是柏林人」成為有趣的比對。

很自然的,我們也不得不想起馬英九。許多人認為,馬英九差勁的政績、離譜的政治操作和低到谷底的支持度,已經使他在最後兩年任期成為某種程度的跛鴨(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這個說法);特別是,如果接下來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成績不佳,馬英九在僅剩一年半不到的任期,將無法推動包含兩岸關係在內的任何政務。

這麼說或許會被譏笑為天真,但無論馬英九是否成為跛鴨,如果他真的在乎自己的歷史定位,都可以效法戈巴契夫,試圖將時代巨輪朝另一個方向推進。

馬英九馬上可以作的,是拆掉橫阻在他、國民黨政府和人民之間的那堵無形高牆,停止活在象牙塔之中進行終日自慰式的政績宣告,收起那份強力與主流民意、民眾憂慮對幹的驕傲,同時不要將試圖拆除這道牆的人民視為敵人。

馬英九可以拆掉台灣的藍綠之牆。沒有人比身兼最大政黨領導者和國家領袖的馬英九更有條件推動真正的「打破藍綠」,結束台灣的藍綠內戰。這可以透過回歸正常的政黨競爭、揚棄「少數服從多數」的偽民主原則和下達「多數暴力」的律令、履行自己的黨產歸零承諾,乃至特赦陳水扁達成。

柏林圍牆的瓦解,是戈巴契夫和東德政府的一念之間,加上命令意外誤傳的綜合結果。我不知道要什麼樣的意外,才能促成台灣這種畸型政治環境和政治僵局的化解,但我確實相信,只要一念之間,如今被以小丑看待的馬英九,就可以扭轉他的政治生涯,達成他念茲在茲的「歷史定位」。

從另一方面來看,馬英九倒並不是不了解拆牆這檔事,可笑的是他搞錯目標,拚盡全力在拆除一道不應該拆得那麼快的台灣海峽兩岸之牆,或許因為,他的腦子裡也有著一道隔絕常識和知識的不透光黑色高牆。

如果可以,我們就姑且再給他一個benefit of the doubt。如果可以,在柏林圍牆瓦解25週年的現在,我想說的是:「馬英九先生,請打開總統府的門;馬英九先生,tear down these walls!」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