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滿九十周年之後,還能讓我們看見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創立九十年的華特迪士尼公司,創造了大多數人的童年回憶,但我們卻往往在長大之後發現夢想破滅。先前有人打趣地說,白雪公主怎麼敢住在七個陌生男子的家裡?你又怎麼能放心愛上第一個吻你的人?在早先的作品中,迪士尼一再犯下種族與性別的錯誤,要尚年幼的我們信服充滿西方主義與王子的夢想。然而九十年來,迪士尼一路發展,近年大紅大紫的《冰雪奇緣》與前陣子上映的《黑魔女:沉睡魔咒》,是否能看出童話的一貫脈絡正在逐漸鬆動?

要探討這個問題,必須從迪士尼發行的歷年作品看起。1937年迪士尼出品了第一部彩色電影《白雪公主》。在此之後,改編自古典童話的公主系列大量發行,包含《睡美人》的奧蘿拉、《仙履奇緣》的仙杜瑞拉在內,女主角若非生為公主、遭到皇后政變陷害;就是出身貧寒,倚靠魔法與王子相遇,自此麻雀變鳳凰。女性被動、等待男性拯救的刻板印象就此確立。白人、異性戀、一夫一妻、上層階級,迪士尼不斷地再製優勢族群的價值,企圖將此散播到每個幼童的心中。直到1989年《小美人魚》的發行,公主們才開始主動出擊,卻還是沒有改變「男性為生活重心」的女性附屬價值。

1955年發行的《公主與流氓》,其中擔任反派的貓被視為對東方民族的歧視;1992年,《阿拉丁》發行,迪士尼首次將主角給了非白人裔。然而西方本位主義造成主角操著一口央格魯薩克遜腔英文,反派的膚色更身也引來爭議,主題曲歌詞更是遭到抗議。1995年的《風中奇緣》說的是英國殖民者入侵南美大陸的故事,然而卻遭南美原住民強烈抗議,認為與史實不符,並對他們造成二次傷害。《公主與青蛙》,將原著中非裔美國人女主角的名字Maddy改為更具「異國風情」的Tiana,職業也不再是原本的女傭,被認為過度美化黑人的生活狀況,並持續將他們視為「外來族群」。簡而言之,迪士尼過濃的西方主義色彩,使其在處理種族時帶有過多偏見,至今不見改善。

2004年,迪士尼公司內部經歷了大改組,而改組對其作品的影響,則能從2007年發行的真人電影《曼哈頓奇緣》略窺一二。片中充滿對過去迪士尼公主的反諷,公主進入3D的現實世界之後魔法全失,真愛之吻也只是無稽之談。公主成為和我們一樣的凡人,體認到生活不是王子降臨就能改善,彷彿也和長大後的我們一樣覺醒了過來。2009年《公主與青蛙》中的王子,與童話中的「完美人類」完全是兩個極端,被長期壓榨的僕人推翻,靠著公主才恢復人形。公主被動、男性為大的價值,從此開始鬆動。

2010年接續愛麗絲夢遊仙境2D動畫系列,推出真人版電影《魔鏡夢遊》,敘述愛麗絲與瘋狂帽客,以及無性的咧嘴貓等動物角色推翻紅心皇后的暴政,改尊溫柔的白皇后為王。陰柔、感性的氣質繼續在2014年的《黑魔女:沉睡魔咒》中被推崇:梅菲瑟信任感性的價值,勝過壞國王出於貪婪做出的機會效率決策。最後梅菲瑟捨棄了陽剛的統治方法,以和平柔性、無階級的方式讓土地上的人類與動植物和平生存。真愛之吻,也被從一男一女的結合,扭轉成同性也能創造的價值。

2013年一飛沖天的《冰雪奇緣》,更是新迪士尼的代表。少了神仙教母,艾莎與安娜在社會的主流價值中掙扎,一樣能蓋出屬於自己的城堡。姊妹之情成為故事梗概,與隔年的《黑魔女》中梅菲瑟與奧羅拉之吻相呼應。我們終於看見「愛上陌生人」的邂逅被迪士尼推翻。灰姑娘若是看到這故事,必會慶幸自己的一見鍾情是個好人吧!

雖然在《黑》、《冰》片中,同性情誼仍然以親情為前提,但我們終於看見女性在扮演乖巧公主之外的面貌,也看出迪士尼擺脫過去創造新氣象的可能。只可惜新片中仍然是以白人為主角,對迪士尼來說總是最不擅長的種族爭議,從今以後是否有改變的可能,還要讓我們繼續觀察。畢竟做為如此大規模的影業公司,又跨足玩具、遊戲、旅遊等孩童市場,乃是在塑造孩童成人的過程中,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