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台灣光復節」談「你光復了沒?」

友善列印版本

這個問句搭配剛剛過去的「台灣光復節」似乎很應景,但一定也有人摸不著頭緒,到底是要光復什麼?在回答這個問題前,也許我們要先理解「光復」這個名詞的意義。從字面上來解釋「光復」兩個字,指的是「把失去的再收回來」,而台灣光復節便是為了紀念、慶祝失去的台灣被收回來。

等等!台灣一直都在這,島上也一直有人居住生活著,那到底是被誰失去?又是被誰收回?

根據維基百科,台灣光復是中華民國政府方面所使用的名稱,指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使台灣自清朝割讓予日本後,又歸還中華民國政府管理之意,標誌著臺灣日治時期的結束,與進入中華民國時期的開始。然而,在這個接收、割讓又光復的過程中,在這個島上生活的人們始終都在,卻也始終無聲,只能被迫流轉在不同殖民政體之間,更因此被迫改變自己的語言、姓名、文化、生活習慣乃至土地的名字,以因應不同殖民者的喜好要求。

近日,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在臉書上發起了「你光復了沒?自己的土地自己光復!」活動,邀請台灣各部落族人在「台灣光復節」前,自主地用原來的方式稱呼自己的土地,並拍照上傳臉書,讓更多人知道自己土地真正的名字是什麼,因為取回祖先流傳的名字,才是真正「光復」的開始!

第一時間受到友人邀請的我立馬按了參加,然而我想了很多天,到底我想「光復」哪個地名?我當然很在乎作為原住民族運動中重要訴求的土地正名,但我不是原住民──當然,絕對不是只有原住民才能夠或者應該關心這個議題──我無法好好說清楚關於原鄉部落土地名字的故事,這些故事的詮釋權,應該要回到部落族人的手上,大家已經「被」說得太多太久了。

那麼,回到我自己的生命呢?我想起哪個關於土地名字的故事?三重埔,那是我長大的地方,不是國語(用這個詞是想強調國家對語言控制的重要性)的「三重」,而是閩南語的「三重埔」,從字面上看來只是一個字的差別,但我知道那是天差地遠的。

首先是語言。拿掉了「埔」這個字,便是強迫這個地方和生活在此的人們,從閩南語轉換到國語,以閩南語的「三重」稱呼這個地方是毫無意義的,他必定得是「三重埔」,於是當字面上被迫成為「三重」,其實也就被迫要改變用來稱呼這個地方的語言。當然,還是很多人會以閩南語的「三重埔」來指稱這個地方,但我相信會這麼說的人以後只會越來越少,因為能夠流利使用閩南語的孩子越來越少,有一天這裡就只會是「三重」而不再是「三重埔」了。

再來是關於土地的故事。「三重埔」說明了這裡的沖積平原地形,若與頭重埔、二重埔等地名一起看,更能從命名的順序中看見祖先開墾遷移的軌跡,單單一個地名可以說的故事真的很多──如果這個地名是真正的名字──這是大一修台灣史時老師教會我最重要的事,從此我才開始認識台灣。

我是從「三重埔」開始認識這塊土地的,但這就是他唯一的名字了嗎?在漢人來到這裡、叫他三重埔之前,這裡又被稱作甚麼呢?這個答案我現在還不知道,而這確實是值得探詢的問題,從找回土地真正的名字開始,我們可以尋回很多關於土地的故事和歷史,也能找到回家的路。找不到回家的路的不只有原住民,漢人其實也在反覆被殖民的歷史進程中迷了路,祖先走過的路徑和留下的故事被殖民者用各種方式抹去、覆蓋,於是我們只記得迎接「光復台灣」的歡欣鼓舞,卻不見「被光復」的種種剝奪。

我始終認為,不是只有原鄉部落的土地名字需要被找回來,更不是只有原住民族該在乎這個事,在我看來,每個宣稱自己是台灣人的人都該在乎,從台灣千年來的歷史脈絡觀之,恢復土地名字是具有解殖意涵的積極行動,台灣這塊土地上有太多被遺忘或掩蓋的故事,難道我們不該知道嗎、不想知道嗎?

所以,你光復了沒?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