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與刺刀」:我看今年美國總統大選辯論

友善列印版本

美國總統大選已進入最後一週的肉搏戰。各項民調都顯示,這場選戰勢均力敵,甚至可能出現由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贏得普選,而由歐巴馬拿下選舉人團票而驚臉連任的結果。十月裡四場的正、副總統辯論賽,對於炒熱這場大選功不可沒。

辯論賽為選舉創造不少經典名句。例如10月22日的第三場總統辯論,羅姆尼批評歐巴馬降低軍事投資,使得海軍艦艇數量比1916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還要少。歐巴馬馬上反唇相譏:「州長,我們的戰馬和刺刀也減少了,因為軍隊本質改變了。」

此話一出,「戰馬與刺刀」立刻成為社群網站和新聞焦點,免費替歐巴馬打廣告。候選人在辯論賽中短兵相接,猶如羅馬競技場上拿刺刀打貼身戰的武士。

其實,美國總統選舉是一場耗費金錢,需要動用龐大選舉機器來操作的的馬拉松賽。從黨內初選開始,對參選人的吸金能力,群眾魅力和組織力,甚至體力都形成重大考驗。不過真正兩黨對決的氣氛,要到全國黨代表大會舉行時才能顯現。而候選人能不能通過國家最高統帥的考驗,總統辯論賽的表現成了關鍵。這次原本不被看好的羅姆尼最後和歐巴馬殺得難分難解,就是在辯論賽後翻身。

民調一路領先的歐巴馬在10月3日的首場辯論賽中輕敵,一面倒地輸給羅姆尼。原本經濟景況不佳的情況下,執政者要爭取連任就居於守勢,歐巴馬在辯論中的被動與消極,使得盼望強勢領導人帶領他們衝出危機的美國選民感到失望。雖然後兩場辯論賽,歐巴馬急起直追,贏回比賽,但羅姆尼的氣勢已因此上揚,積極任事的企圖心受到選民肯定。多數美國人在把辯論賽獎杯頒給歐巴馬的同時,也肯定羅姆尼已通過最高統帥的考驗。

美國總統選舉的電視辯論歷史還很短暫。美國總統辯論的源頭要從1858年林肯與道格拉斯的黑奴政策辯論談起,但當時沒有大眾媒體,也沒有主持人,兩人僅是同台討論政見,聞不到任何現代選舉的作秀味道,辯論也不是總統選舉的必要條件。

1948年,收音機的誕生,讓美國總統參選人的政策辯論開始進入美國選民的客廳。但是,直到民主黨總統選人甘乃迪與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尼克森的電視辯論賽出現,才真正凸顯了進入大眾傳播媒體時代,候選人塑造形象的重要性,以及辯論賽對選戰的關鍵影響力。

甘乃迪與尼克森的對決成為史上經典,但也讓不擅經營公眾形象的候選人心生警愓,之後一九六四年參選的詹森與1968年競選的尼克森都拒絕了電視辯論的安排。

外行人看熱鬧,但是總統辯論進入電視時代,甚至網路時代後,已變成內行人看門道的3D舞台。歐巴馬與羅姆尼的三場辯論賽,不但有主持人嚴格掌握問答主題,形式和時間,甚至連觀眾的現場反應都受到限制。第一場由主持人拷問內政;第二場以里民大會的形式接受民眾現場發問;最後一場由主持人詢問外交政策。

政論分析家和選民聽政見的同時,也觀察候選人的肢體語言,表情和聲調,看看他們有沒有國家領導人的氣勢,有沒有說謊或掩勢的傾向。當然,候選人從西裝,領帶顏色到手勢也都由專家打點。最後一場辯論,歐巴馬和羅姆尼不約而同在左胸口上別了一枚國旗胸針,了解美國人狂熱愛國情操,動不動就大喊「USA!」的外國人,看了不禁會心一笑。選舉,也是一場愛國比賽。

辯論提問的焦點可以看出當代情勢。2004年小布希競選連任時,雖然民主黨人對於伊拉克戰爭深惡痛絕,但是美國當時還籠罩在恐怖組織攻擊的戰爭氣氛中,911的陰影未消,國家安全顯然是他和民主黨候選人凱瑞的電視辯論焦點。國家安全的大紅燈閃著,小布希和凱瑞都在辯論中爭著當愛國強人。

今年三場辯論會雖有不同主題,但繞來繞去,最後總是回到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要不要加稅,國債高築怎麼辦的老問題。這也顯示,美國人經過十年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後,真正在乎的是國內的整頓。

雖然美國仍在扮演國際警察角色,但是在初選時主張外交政策要強硬的羅姆尼,到了第三場辯論時已經修正路線,在許多重大外交議題上同意歐巴馬政府的現行政策。雖然被一些自由派媒體嘲笑為「和平天使」,但也可以看出善觀風向的羅姆尼心中明白,在初選扮鷹派是一回事,但真正想入主白宮,面對厭戰的美國人,「戰爭」這個字絕對不可輕易出口。

美國媒體和網路在近年總統大選辯論時扮演的角色特別值得一題。辯論進行時,美國有線電視網等主流媒體請來中間選民,針對辯論內容做即時反應,看看辯論結果有沒有讓選民改變心意。辯論一結束,立即進行民調。總統候選人到底有沒有誠信,是不是斷章取義?

媒體也在辯論後立即做事實查證的工作,不輕易饒過信口開河的候選人。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傳統媒體則在網路上進行民調,事實查證,同時開闢網上討論專區。第三場外交政策辯論進行時,著名的「外交事務」期刊也在網路上刊出羅姆尼和歐巴馬四年前寫的外交政策專論,讓選民和分析家有機會比較,這兩人四年來到底是否言行一致,還是不斷討好選民的變色龍?

媒體不僅是被動地提供總統候選人一個表演舞台,還主動扮演一個和閱聽者密切互動的角色。再加上推特、臉書和YouTube等社群網路的推波助瀾,三場辯論產生的漣漪效應,早已遠超過甘乃迪與尼克森那個純屬候選人各別演出的時代。

歐巴馬的名言「戰馬與刺刀」,事後不斷被雙方陣營當成攻防的武器。幸好歐巴馬當時反應夠快,否則在資訊快速匯流的時代,候選人一個不小心,在辯論賽中「一言喪邦」的風險是愈來愈高。

 

【美國大選系列文章:

 
 
 
 
 
 
 
 
關鍵字: 美國大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