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作文題有那麼差嗎?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關於台灣和法國作文題目的討論中,台灣題目常被人說很空泛,寫出來無不矯情。相比之下,法國題目切入清楚,能言之有物,有助批判思考。
 
圖說:16世紀的律師。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從題目來看,台灣都是一兩個字和詞或是一種slogan的fu,而法國的是一句清楚的疑問句。法國題目反映出在理性風潮下的西方,具有能將事物拆解分析的強烈特色,所以他的題目可以給人很確定、言之有物的現實感。由於題目有精確的引導,回答也不易流於空洞。在講求實事求是的現今社會中,這樣的題目無疑較吻合當今的主流價值。
 
但難道台灣的題目真的無法促進思考嗎?
 
我以自己為例,高中時因練習作文能力,而開始寫歷年學測和指考的昨文來練習,其中100年的題目「寬與深」至今仍困擾著我。大部分人對「寬」的理解是一心多用,擅長做很多事情,而對「深」的理解是恆心,對單一事物的持久執著。上述是簡單的區分,下列是簡單用工作的「寬與深」來舉例。
 
當時大部分人的回答可分成三類:
1. 深比寬好
以日本備受尊敬的職人工匠來說,幾乎一輩子都在幹同一件事,但卻到達爐火純青的高深地步。相反地,「寬」代表樣樣通,樣樣鬆。
 
2. 寬比深好
擁有多張證件的人,最有競爭力,不害怕失業。「深」在這裡,就成了固執的人,好比沒轉型成功或堅守此工作不跳槽,其後果是淪為夕陽產業被業界淘汰和失業。
 
3. 深和寬一樣
橫倒過來是豎,豎倒過來是橫,擁有專業的一技之長,又不忘隨時吸收額外新知,寬與深並重,沒有回答的回答。
 
後來上大學以後,社團、系隊、讀書、談戀愛的時間要如何分配,看教授講課時,思索他是依他的研究範圍來決定要看的書,還是什麼都看,每當遇到這樣的狀況時,那年「寬與深」的題目又會浮上心頭,而自己想做做的事又該如何和生活雜事做切割或如何的平衡,至今還在摸索。這兩個字雖沒辦法立即使人產生出精確的論述,這也是被人批評說易於產生矯情抒情文的原因;但在長時間裡,反覆思索此兩字的意義,就算沒有所謂的批判性思考,卻也夠傷腦筋的。台灣題目的界定範圍如水墨畫般大器空靈,需要細細久久體會,但若以現今西方主流價值來套,強調快狠準的功利現實,需要長時間了解的東方文化特色就變得空洞、和不知所云。
 
以上無意比較東西方的思考方式有何優劣,但若以西方價值來審視非西方題目的話,的確有失公平。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