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的危機與契機

友善列印版本
這幾天最讓國中學生與家長糾結的事,莫過於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引發的爭議。從要不要公佈會考數據到學科比較順序、志願序等,無不牽動學生與家長的情緒。這樣的折磨顯然並不會隨著20日公佈免招榜單後而落幕。現在還不清楚隨後的特色招生與第二次免試,是不是還會引發更多的爭議,但這個走味的十二年國教,似乎已注定無法得到大家的認可。
 
圖說:學生們努力在補習班K書。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然而除了目前爭執的入學方式外,十二年國教其實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去處理。這些被政府忽略的問題,其重要性不下於目前爭執的焦點。若能積極妥善處理,或許可以讓這次的危機轉變成推動教育品質改革的契機!
 
首先,我想不管是贊成或反對十二年國教的人,應該都不會反對提升國民教育的品質。台灣相較1968年推動九年義務教育時,不止經濟有長足的進步,我們的小孩也生更少,理應有更好的條件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這也是今天想將國民教育延長為十二年的理由之一。
 
教育年限的延長是否必然改善教育品質?我們先看看目前的九年義務教育辦得怎樣?以衡量六十幾個國家十五歲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來看,台灣學生2006年PISA數學成績高居世界冠軍,城鄉差距卻也較OECD國家高出2.6倍;2009年數學成績排名第四,城鄉差距增加到OECD國家的5倍。
 
換言之,我們國中前段學生的能力表現不差,但城鄉差距卻較其他國家來的大。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城鄉差距問題,我們要不要去處理?該怎麼處理?
 
此外,今年會考有約九萬名、三成三的考生英語和數學不及格,他們是否已經具備下個學習階段必要的能力?我們要不要去面對?還是跟過去一樣放著不管,然後去責備十八分就可以念大學?
 
也因此,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社會應該要提供下一代更好的教育,同時也該去檢討現階段國教的問題,那麼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將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我們應該撇去入學方式、明星高中等看法的差異,利用社會想要提供下一代更好品質教育的共識,全面推動包括國中小與高中職教育品質的提升。
 
換句話說,值此時刻,應該要確立下個階段台灣教育政策的目標:跳離過去標準化但節省資源的教育方式,朝向尊重個別差異,提供每個學生差異化學習歷程的方向來發展。這也符合少子女化下,每個小孩被更加重視的趨勢。
 
當然要提供配合每個孩子特性差異化的學習方式絕不是件簡單的事。但我們可以從「不放棄每個小孩」做起,根據會考等評量提供的學習診斷,就每個學生不足處,以更有效的方法提供補救,看是暑假進行補救教學或是入學時提供額外的協助等,打破以往以學校為主體的思維,讓孩子的學習不被打斷。
 
國三會考成績不好,很可能是國二、國一甚至是國小哪一年出了問題。假如真要對改善學習效果,輔導與協助應該要儘可能往下延伸,一有問題時就立即尋求解決,這也可以改善學生的挫折感。
 
另外藉由會考成績,可以用來比對班級差異乃至學校差異與學習表現的關連,從而找出原因,是不是有老師教學的問題?教學時數不足?進而謀求改善。而如果是全國性集體的問題,甚至可以用來檢討課程的設計是否適當,會不會太難等。
 
會考除了用來作為分發依據外,是不是還有更多正向的功能?筆者要再次強調,十二年國教給了我們全面檢討並提升國民教育品質的好機會,我們可以做的還很多。譬如增加輔導資源的投入,從性向探索到學習障礙排除、情感挫折的處理等,不管明星學校、普通高中,每個孩子都可能有需要。
 
而像普通高中與職業學校的轉銜、性向探索、如何善用科技提高學習效果、教師培育的多元化與專業性、弭平城鄉機會不均等等,更是國民教育成敗的關鍵,也需受到同等的重視。
 
該做的事情還這麼多,政府如果還要漠視,就讓民間來引導教育品質提升的浩大工程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