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中國語言淨化背後的政治意圖

友善列印版本
五月,《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以〈中國對英語開戰〉(China's War on English)為標題,敘述了中國近年來動作不斷的語言政策,其中包括大學入學考試將大幅降低英語科的比重。差不多的時間,報導指出,紐西蘭推動「華語週」以促進多語環境下的多元文化,不過這是把官話放在前頭,後面緊接著說的是,中國是紐西蘭的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觀光來源國,而這話是從紐西蘭工黨的發言人Phil Goff口中說出來的。
 
在什麼意義上可以說中國開戰了?其實中國本來就有《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範外來語的呈現勢必要以漢字加註,然而作為官方傳聲筒的《人民日報》卻在四月份突然以連續社論要求「守護語言的純潔和健康 外來語濫用,不行!」文中認為像是GDP、Wi-Fi這類外來語已嚴重破壞中文的整體性,並上綱到是翻譯人才不足的問題。這樣的大動作評論加上中國高考的英語改革,很容易聯想到中國要對代表西方的英語開戰了,《彭博商業週刊》將其連結到孔子學校的創辦等,指出中國將以中文及其挾帶的傳統文化作為軟實力,進軍全球。
 
中國第一批推薦使用外語詞中文譯名表(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語言淨化」(linguistic purity)指的是一連串對於詞彙、文法、用語進行「掃清」的語言實踐,通常是由上而下的去規範什麼樣的語言才是純潔的、正統的,這種極端的語言保護主義通常是以「保護語言」為名,實則行「民族主義」、「國族主義」之實,法國在1635年成立的「法蘭西學術院」(L'Académie française)就背負著這樣的使命,到了二十世紀後,更意識到自身要避免法語英語化的任務,一定程度上是法國仍想主導歐洲事務的表現;魁北克也在1961年建立「法國語辦事處」(Office de la langue française),目標也是要維繫法語的純淨,以象徵其與法國不滅的連結。同樣的事情在當代,也發生在像北韓這樣的國家,同樣的外來語進入南北韓卻會成為不同的韓語,通常北韓會自己創一個、南韓則音譯。
 
然而,語言並非一個不變動的實體、有一套墨守的系統;相反地,語言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中,逐漸吸納各種元素而不斷改變的溝通風格。批判語言學家Alastair Pennycook指出,過去以來主流語言學由於自許科學,將語言看得太過於像一台機器,討論其中的運作結構,卻忽略了語言和日常生活中的嫁接過程。正如批踢踢發明出「黑特」、「表特」這類的英語音譯詞彙,除了避開過於直接的情感表露、也呈現出網路空間的反主流風格,難道我們要說台灣的中文不純淨、受到汙染了嗎?那麼究竟歐巴桑、歐吉桑是不是被日文汙染了?語言汙染是誰說的算?
語言學家Alastair Pennycook(圖片來源: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近日大動作的語言淨化,表面上是為了穩固中國文化、中文整體性,但其實這些都是虛晃一招,真正的目的,是不准在正式文件上使用「X光」而改用「鉬靶」的政治意圖,也是語言淨化在歷史上以來真正的目標。在英文旁邊加上音譯的中文字的確可以幫助不識英文的底層人民有自信地念出詞彙,但過度的矯正、以及項莊舞劍的淨化宣稱,都只是讓中國的司馬昭之心更加明顯,其中也包括取代國民黨政府長久以來想宣稱的漢文化正統,讓世界更加地感覺不到台灣的存在。
 
中國挾著其政經實力,的確已對世界的語言版圖產生影響,當紐西蘭的左派政黨高舉多元文化的大旗,其實是看上中國的錢財,台灣應當要對這個鄰居的崛起更有意識且警覺;雖然無論中國的語言淨化結果如何,對講中文的我們都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但在語言淨化背後的政治企圖,我們只能小心再小心,台灣如何同時搭上中文熱的好處、又同時保持台灣主體性,也許我們該更珍重在地的多元語言實踐(網路語、台客語借用、原住民諸族語推廣)所融合造就的「台式中文」,因為這恰巧是逆著語言淨化的邏輯在走的——抵抗策略。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