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媒體改革進行式:報紙與電視的數位大革命(下)

友善列印版本

2007年1月問世的「niconico動畫」(日語:ニコニコ動画,乃正式登錄的商標名號,一般暱稱「NICO動」)是一個類似YouTube, USTREAM的影片分享網站,由NIWANGO公司經營,該公司董事即為日本最大BBS「2ch」的創辦人西村博之。

「NICO動」網站內容實際分「動畫(自製影片分享)」、「生放送(NICO動團隊製作的網路直播)」、「靜畫(漫畫插圖電子書)」、「新聞」、「社群」⋯等,可謂包羅萬象。最大的特色,莫過於即時留言功能,觀眾的留言以字幕的方式呈現在影片上,強調瞬間的共鳴而非長篇大論。這種「共鳴的視覺化」,非常符合數位原住民世代的行為思考模式。

根據統計,目前日本二十代(20-30歲)的青年層有超過80%為註冊會員,比例非常高。目前「NICO動」會員總數超過2700萬人,其中海外登錄會員有超過三分之一是台灣人(約30萬),「NICO動」為此特別設置台灣版,首次的海外超會議(結合實境與虛擬同時與觀眾互動的大型活動)也選在台灣舉辦。反映台日之間年輕族群的交流,似乎跨越實際的語言隔閡,透過動漫文化等世代共同的語言,找到屬於自己的溝通模式。

與公民媒體內容的「硬性」相比,「NICO動」原本只是年輕人分享生活趣事的柔性影音網站。到了2007年12月,「NICO動」開始像電視台那樣自行製播節目,推出「NICO生放送」的網路直播,簡稱「NICO生」。

「NICO生」選材從藝人記者會演唱會或相撲職棒奧運轉播等,到震災報導國會實況或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專訪,題材豐富,剛柔並濟,但整體而言較硬性,容易吸引成年人族群。字幕式即時留言互動的特色,頗類似傳統歌舞伎表演時從觀眾席發出的吆喝聲一樣,既新鮮又復古,符合日本風土。

此外,「NICO動」成功實施付費制並且盈餘獲利,代表使用者的認同與永續經營的可能,對於容易泡沫化的網路媒體而言,意義非凡。

在日本主流電視台都消極淡化處理反核新聞時,「NICO生」全程報導,引發熱烈回響,認為年輕人不關心政治,似乎僅為成人世界的偏見,「NICO動」開始從御宅族聖地演變成民主參與的實驗室。

民主黨前黨魁小澤一郎首次在「NICO生」舉辦網路記者會,創下18萬人收看的紀錄,各家電視報紙才隨後跟進報導。媒體人田原總一朗與導演宮崎駿等社會領袖,也紛紛在出現在「NICO生」,並且履創收視佳績,這促使傳統媒體如報紙雜誌等,陸續與「NICO生」展開合作,推出許多論壇或談話性節目。

重大社會議題如黨魁改選等現場,也可看到「NICO生」與主流傳媒工作者並駕齊驅,可謂新舊媒體合作的成功範例。這次的中國保釣反日風潮,法輪功背景的「新唐人電視台」積極使用「NICO動」與日本網友溝通,讓人見識到該媒體的活力。許多台灣會員也紛紛上傳影片與日本友人互動,對白逗趣卻不失深度。

網路時代,每個人都能自由收發訊息。無論新舊媒體,存活的關鍵就在於新聞的價值與可信度。如果專業與良心都無法反映在報導的內容時,再怎麼數位化,也很難挽回讀者觀眾的心。核災新聞的處理暴露日本主流媒體的問題,讓新興媒體的存在感越來越高,也加速傳統媒體的改革,帶予戰後日本民主主義更深化的契機。

媒體素質與民主發展密切相關,台灣雖然沒有記者俱樂部的封閉陋習,但只用公關稿業配稿或網路跑新聞,不去現場採訪的記者越來越多。當專業精神開始褪色,就是良心最容易與魔鬼交易的時候,受害的不僅是媒體本身,更是台灣民主的災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