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想想】總統制比較好還是內閣制比較好?國會怪談系列八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人好像有一種眼不見為淨的習慣,覺得看不見的東西最好。國會很亂,就把他減半;壞人很壞,就把他處死,反正眼下的問題消失了就沒事,到底問題是怎麼生成、怎麼根本解決,一點也不重要,因為下一個問題又要來了。我覺得最近內閣制和總統制的討論,也有這種味道。
 
圖片來源:行政院
 
根據民進黨的民調,有68.7%的民眾支持內閣制,黨內要角有許多也紛紛表態支持,一時間內閣制成為顯學,好像不支持內閣制的就不是進步力量。但坦白講,如果問民眾什麼是內閣制,真的會得到滿意的答案嗎?這個題目,經常是大一政治學期中考必出的考題,政治系的學生能答出高分的尚且不多,何況是民調的隨機問答。
 
內閣制與總統制是一般政治制度分類的基本模式,主要的差異在於,內閣制是總理(premier、chancellor)、首相(prime minister)在治理,而總統制的首長則是總統(president)。此外,總統是直接民選出來的,總理或首相則透過間接選舉選出。因為行政首長挑選的方式,內閣制的團隊會比較偏向集體的,而總統制的團隊則以總統一人為中心。此外,大部分的內閣制國家,因為官員都是國會議員兼任,自然比較偏向行政立法權的融合,這點與強調權力分立(separate power)與制衡(check and balance)的總統制國家有明顯差異。當然,有許多國家的政治制度介於兩者之間,被名之為「半總統制」(semi-presidentialism),現在的台灣制度,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一般來說,內閣制比較會被批評的,就是政局的不穩定(instability)。比如鄰近的日本,三任以前的首相也不過不久以前,但其實已經沒人記得起他的名字。總統制的話,最大的問題當然就是僵局(deadlock)的問題。美國聯邦政府因為預算沒過而關門大吉這類事情,每幾年都會發生一次。既然如此,推出半總統制,會不會同時可以解決僵局與與穩定性的問題呢?
 
以台灣的例子來看,顯然不是這樣。以內閣壽命來看,台灣的政局並不穩定,馬英九上任至今六年,共換了四位閣揆;陳水扁八年的執政期間,也換過六位閣揆,平均一位任期都不到兩年。而以僵局來看,「太陽花學運」與核四風暴所凸顯的多數黨不代表多數民意,國會又無法解散問題;以及公投法限制導致直接民主無法執行問題,都讓台灣民主出現了危機。所以要說現在的憲政制度有問題,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
 
問題是,改成內閣制真的會比較好嗎?大多數內閣制國家由國會議員兼任官員,我們現在的國會議員,有沒有能力兼任官員?內閣制國家的總統,除了奧地利、冰島、愛爾蘭之外,大多不是直選。這些非直選國家有些有皇室、有些則透過間接選舉選出象徵性元首,但以現在台灣的民情,民眾願意接受直選國家「吉祥物」嗎?此外,在比較政治的例子中,似乎也還沒有從總統制、偏向總統制的半總統制的民主國家決定改為內閣制的案例。
 
有些人主張內閣制的理由,是內閣制集體領導,比較不會有獨裁者或笨蛋執政的情況。比如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就曾經因為屢屢失言,而很快的失去了政權;但義大利的貝魯斯科尼(Silvio Berlusconi)更愛胡說,卻多次組閣,當了很久的總理。至於獨裁者的問題,其實也有內閣制國家是威權主義國家的例子,同樣是日本,山崎豐子小說《命運之人》的粉絲,應該會同意佐藤榮作時代的日本不太像是個民主國家;比較現代的例子,像是李光耀以來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權、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以來的馬來西亞執政團隊,也都能證明內閣制不見得一定是民主國家。其實,大獨裁者希特勒,其實也當過威瑪憲法時代的德國內閣總理大臣。
 
當然,我這麼說也不是覺得總統制好,選了一個渾蛋卻因為任期保障而無法換掉的例子,正是台灣民意突然轉向內閣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背後的政治僵局困境,也一直是我認為台灣政治令人鬱悶的重要因素。然而,台灣的憲政制度當然有缺陷,但這個缺陷的程度是不是嚴重到需要換一套憲政制度來解決,應該要花更長的時間被商榷。在通盤檢討之前,如果可以針對現狀的缺失:比如因為國會的代表性不足,而重新精算選區席次、增加不分區專業立委人數、將席次率計算改為聯立制基礎,以及降低被納入計算的小黨門檻。或者是在解決僵局的前提下,將閣揆同意權與主動解散權、或者相互解散權賦予立法與行政雙方,就可以降低僵局發生的可能性,也同時會制入法式的總統、內閣換軌精神,盡量避免在制度上鼓勵少數政府的可能性。這些都是討論現行憲政制度時,應該優先被討論的觀點。
 
但當人們討論政治時,總喜歡用一時的喜好去看待嚴肅的憲政問題,不喜歡就把它換掉,卻不願意就問題的生成與解決之道進行討論,不免就造成了草率修改的問題。現在說要選擇內閣制的人,是否都縝密的思考過,改成內閣制,應該選擇英制的多數決西敏寺模型(Westminster model),還是選擇比利時式的共識決模型(consensus model)?如果是英制,現在的國會代表性不足問題該怎麼解決?如果選擇比制,別忘了比利時兩年前才剛剛渡過541天的無政府狀態,這也是制度下產生的一個嚴重政治僵局;當然,這個國家無政府而平安無事,固然可以歸功於共識民主長期深化人心,但台灣的民主有這麼成熟嗎?
 
我認為,在做多數決與共識決的選擇之前,國會應該如何選舉、選票應該如何計算,這些立即將要面臨的問題,都應該優先被嚴肅的討論。這些問題,都是非常艱難而重要的議題,需要經過深刻的思考與討論,集結眾人的意志與知識,找到共識,憲改的工程才可能啟動。
 
內閣制比較好還是總統制比較好?其實是一個大哉問,必須經過思考與沉澱,才能妥善的回應。台灣最急迫的問題並不是制度的選擇,而是國會代表性不足的問題,優先解決代表性問題,鞏固民主化的成果,未來的改革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如果只是拿著麥克風追逐政治人物對內閣制或總統制立即表態,卻不過問這些立場的表態背後是否經過縝密的思考與準備,其實並不妥當;如果因此而白白丟失掉出現共同修憲契機的「憲政時刻」,那麼大哉問就要變成「大災問」了。
 
先前提到的國會改革主張,請參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