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佔據了社會想像

友善列印版本
捷運江子翠站發生隨機刺人事件的社會悲劇,令人遺憾。根據新北市衛生局統計,共4人死亡,21人受傷。犯案者動機尚須釐清,但已然對目睹暴力傷亡的乘客及其家屬造成身心衝擊。
 
捷運江子翠站(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目睹暴力是一種集體的社會災難事件,倖存者表示「很害怕」、「茫然」或「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是一種面對極限事件的正常狀態。說出受害者的遭遇,必須克服難關,不僅是因為罹難者已然沈默,陷入誰能代替見證發言的倫理處境;倖存者面對無法知曉的、無法掌握的事件,同樣有著難以抹除的、瘖啞的沈默。
 
當遭遇事件初期所顯現出的「無法統合性」、「瘖啞無語性」,是走向療癒歷程的必要狀態。因為受創的本質就是遮蔽「知曉」,在受創脈絡裡,不再有所謂的內在或外在知覺的區別,而是一種混織的冥界。受創的震撼,瘖啞往往也是一種無法思索的狀態,因為思考需要以象徵性的語言來協助,瘖啞意味著在字詞表達與遭遇經驗間,存在著差距。也因為如此,受創的無止盡反覆意念或影像,其實是一種無語的狀態,需積極的陪伴傾聽。如果只是將受創反應「正典化」(canonized),過早任意診斷後創傷症候群,加上媒體過量報導的虛擬真實,推測動機並試圖從人格特質分類找到合理解釋。如此,某個程度也是間接參與罪行,阻斷公安事件的深層結構理解。
 
一般認為歷經災難事件衝擊後必然引發創傷的觀點,主要有兩個層面。
 
一是「啟蒙思考論」。以理性模式構思災難和創傷關係,認為災難引起受創,但從理性演化論來看,人們不喜歡讓自己長期處在受害情緒,會逐步邁向緩解過程。因此,提出「創傷遞減」思考,認為隨著時間將可減緩受創程度,這是樂觀進步論的建構產物。
 
另一是「精神分析論」。認為創傷指向另一個深層的受傷,牽涉到禁忌的事件或認知,造成不確定、不明白的恐懼,以及不解的癥結,成為深深的壓抑,如果沒有經過化解,會一再以變形的方式發作,擾亂常規,這是重視創傷「後遺效應」的觀點,顯示心理復原歷程的曲折漫長。
 
但無論是以自然復原觀點論斷創傷療癒,或是以潛意識說明創傷幽靈的困擾,都顯示人類有限理性的限制。面對風險社會恐懼力量的弔詭,不在於它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受,而在於它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感覺。正因為它的微不足道卻又無所不在,我們總是未能正視它;而受創事件的發生,才又回過神知悉我們本來就在風險體系裡。
 
從這一起社會案件來看,更讓我們瞭解當代社會恐懼的因由,可說來自對安全秩序過度信任的信念動搖,卻又尚未重構替代性體系。信任安全機制的崩毀,使得恐懼佔據了社會想像。它向人類發出警語:恐懼文化的一個不幸後果,是任何問題都可能轉變為生死存亡的嚴肅問題。如此警語,提醒不要將事件僅推向「個人病理化」的範疇歸因,而忽略社會結構的畸形化發展邏輯,這是犧牲代價需嚴正以對的議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