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二想想】獨裁者有好的嗎?

友善列印版本

課堂上談到新加坡,學生總會疑惑,住在那樣一個發展的不錯,但不太民主的國家,算不算住在一個好社會?基於對民主的偏好,我常會舉出新加坡政府對反對黨的惡劣小手段、或者像是電影「小孩不笨」那類過度照顧與壓抑的傾向,來證明住在新加坡並不幸福美滿(但說服效果往往不如不能吃口香糖來的強)。這涉及了一個提問,威權主義可以讓人民過的比較幸福嗎?

為了解答這個關於「好社會」(good society)的疑惑,我想起多年前BBC拍過一系列「為什麼要民主」(Why Democracy)的紀錄片,其中一集由巴基斯坦自由派導演Sabiha Sumar等人拍攝的電影「總統的晚餐」(Dinner with the President)中,有關「好獨裁者」穆夏拉夫(Pervez Musharraf)的故事。

穆夏拉夫是1999年巴基斯坦政變的獲益者,政變時他正在從斯里蘭卡出訪歸國的路上,當時的文人總理宣布罷免他參謀總長的位置,並禁止他的飛機降落。穆夏拉夫也隨即要求屬下發動政變反擊。最後穆氏一方的政變成功,軍方勢力成功罷黜文人總理,穆夏拉夫的飛機在僅剩七分鐘油料的窘境下,傳奇性的降落,他接掌政權成為巴基斯坦總理。當然,這個七分鐘事件,聽起來很像劉邦踩到一條大蛇、岳飛出生的時候家裡失火,還是普亭打虎救記者之類的故事。

政變奪權的穆夏拉夫無疑是獨裁者,但這位獨裁者任內,創造了巴基斯坦的經濟榮景,他周旋於大國之間,得到當時急需反恐的美國支持背書。他也辦理不是很普及的大選,成功將政敵、傀儡都輾出政治場外,由他自己出任總統,並以緊急命令等方式任免文武官員,逐步擴大權力。在當時整個次大陸都面臨恐怖主義與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挑戰的環境下;相較於傳統宗教勢力的保守,穆夏拉夫成為進步勢力的代表,他利用選舉掌握了漸進民主的詮釋權,進而得到許多人民的信賴與支持。

「總統的晚餐」這部紀錄片,紀錄著一位在民主與獨裁的價值間掙扎的女性進步知識份子,面對穆夏拉夫對民主的自我詮釋時,面臨的猶疑與反省。穆夏拉夫當然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但他採取獨裁的手段推動民主,以及藉著這樣的民主不斷擴張自己的權力,又讓人對他的信仰與價值產生懷疑。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比他稍早的中國強人鄧小平、或者與鄧同時代的蔣經國身上,這些獨裁者有著強烈的愛國與建設熱情,以獨裁力量推動著歷史前進,卻又同時毫不留情的打壓所有阻擋權力施行的反對者,可以說是從《君王論》中再生的當代馬基維利主義者。

看完電影,我自己都有點動搖,如果自己處在穆夏拉夫的處境中,會不會也選擇這樣漸進的推動「我要的民主」?但如果這樣選擇,又如何一以貫之的批評鄧小平和蔣經國的獨裁作法不對?由於自己和巴基斯坦並不熟悉,於是興起了查詢穆夏拉夫後來怎麼了的念頭,查完之後鬆了一口氣。

2008年,穆夏拉夫因為軍方政變下野,流亡海外。因為國內還有殘存勢力,他在2013年3月再度回到巴基斯坦,準備參與選舉,但隨即在同年4月18日遭到巴基斯坦當局逮捕,控以非法逮捕法官、謀殺、叛國等罪名。最近一則有關他的新聞是判決如果成立,穆夏拉夫將被判處死刑。這證明了一件事情,獨裁者也許有好的,但獨裁政權本身因為不受監督,好的獨裁者在施政推展的過程中,也必然伴隨許多狗屁倒灶的爛事。因為政權更迭無例可循,獨裁者的政權轉移下場通常不會太好,而他們的下台也必然造成動盪,衝擊社會的穩定。像蔣經國和鄧小平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其後的政權主導者,仍有一定的威權遺緒,這都涉及了相當複雜的政權轉型選擇的結構性因素。

但即便像是中國這種已經建立一定政權和平交接模式的威權政府,都還是難免有像周永康、薄熙來事件這類激烈的政治鬥爭,想要成為「好的獨裁者」,基本上仍會因為獨裁政權本身的作為必然有部分與「好的」(good)價值相互違背,而顯得極為珍稀,穆夏拉夫就是例子,電影當下導演的反省,現在看起來也已經事過境遷。相較之下,民主政治雖然比較平庸,但穩定交接的可能性比較高,教能夠維持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至於在台灣或韓國所出現民選政府追殺前任的情況,則比較可能是威權主義遺緒尚存,民主政治尚未成熟的階段性現象。這樣看起來,民主制度比較可能成就一個「好社會」,勝於威權主義。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