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語片】:突然的浪漫

友善列印版本
3月29日,318反服貿運動正盛,去年(2013)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家宋澤萊,於高雄「哲學星期五」開講,提到台灣的文藝潮流,已不是文學天下,文學退居文藝運動第二線。
 

圖說:FlyingV的集資廣告。圖片來源:網路
 
第一線是,自《海角七號》(2008)崛起的台灣本土電影。
 
宋老師說,看了《大稻埕》非常感動,《KANO》也是很好的作品,這是「純正的本土運動」,角色類似70年代站在第一線的鄉土文學運動,當時不少作家因介入政治而坐牢,現在電影圈人士也介入政治,未來「可能會有導演被抓去關」。
 
宋老師指出,之前本土電影一直沒發展成運動,1980年代的本土電影不過是「鄉土文學的尾巴」,沒有創見,《海角七號》等則是自己創作,魏德聖不是繼承鄉土文學電影,「這是斷層,是突然變這樣」。
 
所謂的「斷層」,也就是本系列文之前提及台灣影史上的巨大「裂口」,回顧1980年代做為鄉土文學尾巴作品的新電影,雖轉向了在地身世和本土語言,但帶動台片票房力有未逮,詮釋台灣人身世也不甚到位。
 
本系列文曾以相當篇幅討論新電影這影史公案,指出新電影雖得到國際影展肯定,台北主流文藝界也大力頌楊,台灣大眾卻吝於給予掌聲,主因是新電影本身對於台灣社會和本土質素的某種抗拒,形成「半調子的台灣情懷」。
 
從「半調子」的新電影,到新世紀濃厚台灣風情的新台語片,是清楚俐落的典範轉移。
 
對此一「突然」的轉變,宋老師進一步賦予文藝類型風格變遷的意涵,相較於鄉土文學低抑沉鬱的情調,新興台片是一種「浪漫」精神的展現,如《大稻埕》的蔣渭水不是遭到壓制的堪憐異議份子,而是浪漫的革命英雄;《KANO》裡不是迫於無奈不得不打棒球的殖民地球隊,而是日本人和台灣人互相包容激勵的浪漫旅程,經過艱困的奮鬥,結局是迎向勝利,「不想輸,想要贏」。
 
這樣昂揚高亢想要贏的浪漫精神,宋老師連結到反服貿運動的精神狀態,年輕人回應新時代召喚所展開的世代對抗,更是面對中國併吞的反併吞鬥爭,結局同樣一定要贏。
 
宋老師強調,對有人批評近年崛起的本土電影,要格外注意,予以反駁,這就是本專欄系列文常常在做的事,那些批評,無論出於台派內外,都是正尋求出口的新興台灣國族浪漫秉性的斲傷。
 
新台語片和新世紀本土電影,此刻站在台灣文藝運動的最前線,傳達與呼喚一整個世代的未來憧憬和想像,呼應當今台灣亂世中放大的革命抗爭的浪漫身影,映照出一個新興國族逐漸浮顯的輪廓,體現出一種奮鬥進擊國民的心情:
 
不想要輸,一定要嬴。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