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反黑箱或反服貿 有差嗎?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有種聲音說,抗議訴求似乎從「反黑箱服貿」變成了「反服貿」,這叫做改變初衷,不應該。

 

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人民對兩岸服貿協議內容不安,才是萬人包圍國會的根本原因。圖:周盈成攝)

 

服貿的程序跟實質問題分不開。服貿從準備、談判到簽署都是黑箱,結果又不容修改,還定位為行政命令,最後因張慶忠的惡行,導致民怨大噴發。但試想一下,如果去年6月公布的簽署內容本身,對台灣非常有利,很實際的台灣人,真的會只為了堅守民主程序,幾萬人包圍國會嗎?

 

說到底,人民對於實質內容的不安,才是根本。反過來說,就是因為實質不正義,國民黨才要採取黑箱談判加蠻橫闖關,搞到程序不正義成為引爆點,可謂事所必然。

 

學生、公民團體、學者專家從去年夏天起,就一直指出協議內容的種種缺失和隱憂,包括雙方開放不對等、國內中小企業受衝擊、國家安全相關產業遭中資介入、中共以商圍政、中國人鑽漏洞變相大量移民來台等,從來不只抗議程序問題!

 

現在主要只有兩種人會說抗議訴求是「反黑箱」,不是「反服貿」。第一種是能理解民主程序被破壞,但沒把握闡述協議技術性內容的人,他們只好這樣講,這包括許多逐漸聚攏立法院外的年輕學子。但據我在現場聽講觀察,就像前面說的,源頭還是對實質內容的不安,他們擔心個人跟國家前途受影響。

 

第二種就是馬政府及其同情者了,如今國民黨似乎願意退回到某種形式的立法院「逐條審查」,好把同樣的內容憑人數優勢表決通過,讓反對者沒話說。

但這詭計不會成功。服貿協議之為黑箱,不是張慶忠躲到廁所邊喃喃自語那幾秒才變成黑箱的,從最開始就是了。所以,「反對黑箱服貿協議」跟「反對這部服貿協議」,兩者沒有差別,協議出生自黑箱,漂不白了。公民團體從去年起的訴求,就一直清楚包含「重啟談判」。

 

馬政府一再宣傳,如果否決服貿,會造成台灣不守信用的國際壞印象,外國以後不敢跟我們談。這又是拿著偽國際觀來恐嚇人民的慣用手法。

 

看看外國媒體這幾天的報導,大多數都很明白點出,台灣人擔心服貿會擴大中國對台灣的政治影響力。換言之,別人都很明白中國的對台政治野心、知道中國對台灣而言絕對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貿易夥伴,就只有定位兩岸非國際的馬政府突然忘了!請問有哪一國跟台灣談貿易協定的時候,會自比為中國的角色?

 

我個人盼望運動盡快把反對服貿實質內容加入為正式主訴求,目前決策核心還沒有這樣做。但很清楚,這件事的本質從來不是「只反程序不反實質」。

 

對質疑運動「改變初衷」的旁觀者,我要說:初衷不是你定義的。口號隨著運動進程跟對手回應而調整,只要群眾願意繼續支持,就表示所見略同,又有何不可?更何況,立法院是青年學生們自己占領下來的,可不是跟誰約定好口號才給放行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