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有抵抗力就不必「服貿錠」─拋棄藍綠的「台灣匱乏說」

友善列印版本
抵禦服貿,就要拋棄「台灣匱乏」的論述 
 
一、
買賣交易的道理很簡單,你覺得自己少什麼,需要什麼,就去向別人買什麼。反過來說,有人要賣你東西,就要讓你覺得自己少了什麼,需要什麼。因此,你的「需要」有時是出自你自己,但也有很多時候是來於別人的說服。有各式各樣的說法可以說服人覺得自己有所匱乏,這些說法我稱之為「匱乏論述」。
 
(圖:邱顯洵作)
  
「台灣匱乏」就是現在的國民黨政府向台灣人民推銷「中國」的主要策略論述。「台灣市場小,發展有限,所以年輕人只能有22k。」聽起來有道理,況且這幾年來大家的經濟狀況的確沒有起色。看看自己的口袋,每個人都覺得窘迫起來;年輕人想到未來,似乎匱乏的生活無法避免。這樣的匱乏感難道不是來自於事實嗎?稍後我會告訴你這如何不是事實,而是匱乏論述的傑作。
  
從「匱乏論述」衍生出來的另一個主要策略論述就是「我們要賺大錢」。既然台灣是匱乏的,那要從哪裡獲得好處呢?我們要到哪裡賺到大錢呢?國民黨政府的答案很簡單,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
  
台灣缺觀光客,那就讓陸客來;台灣缺資金,那就讓陸資來;台灣的大學裡少了學生,那就讓陸生來!只要「中國」來了,我們就可以賺大錢!經濟部次長卓士昭3月19日說,簽了服貿,台灣的年輕人就可以有52k,就是典型的「賺大錢」論述。經濟部20日推出「服貿懶人包」的說帖,內容也還是「匱乏」與「賺大錢」這兩招。在台灣匱乏與台灣賺大錢的論述中,「中國」就是我們「拿好處」的對象,就是我們賺錢的「機會之地」。
  
一旦你信了「台灣匱乏」,那必然要在「賺大錢」的推銷員面前軟弱!
 
2010年的ECFA辯論中,馬英九就已使出「匱乏論述」與「賺大錢論述」,還一再跟中國唱雙簧,口口聲聲說北京對台灣「讓利」。他首先以「台灣落後了」來撩撥台灣人民的匱乏焦慮,再以「拿經濟的好處」來讓台灣人民畫餅充飢。就結果來看,這招其實相當成功。台灣簽了ECFA,馬英九也連任成功。
  
(不過,說實在的,我也有大陸的朋友,如果我的朋友知道我把他當成「拿好處的對象」,他會如何看我?我的大學裡也有來自大陸的學生,如果學生覺得被我看成「拿好處的對象」,他會尊敬我這個老師嗎?他會以這個學校為榮嗎?)
 
民進黨之所以無法抵擋這兩招,是因為民進黨也抱著「台灣匱乏」的論述不放。當時代條件改變,原本關於事實的陳述也無可避免地變成意識型態的論述。原本反映現實的「台灣人,眾人吃,眾人騎,無人疼」的喟嘆,當年喚起了人民的自覺奮鬥,但如今卻是民進黨沈重而難以丟開的「台灣匱乏」論述:台灣缺主權、缺當家作主、缺安全的未來。
  
也就是說,在台灣,不論藍綠皆擁抱「台灣匱乏」的論述。相對於國民黨的「中國做為台灣的機會地」,在民進黨版的「台灣匱乏」論述中,「中國」就是台灣安全的「剝奪者」,是「台灣匱乏」的元凶。當藍錄互相指責對方是台灣匱乏的來源時,「台灣匱乏」的見解就更顯真實了。如此一來,面對「機會地中國」,台灣人民就顯得「貪婪軟弱」;而面對「剝奪者中國」,台灣人民就總是在「警戒恐懼」之中。
  
「貪婪軟弱」與「警戒恐懼」似乎正反映了目前台灣人民面對服貿的姿態。如果反服貿是「警戒恐懼」在反對「貪婪軟弱」,前者會贏嗎?恐怕很難!因為它倆同出一源。而且你想,貪婪與恐懼,哪一個驅力比較大?
  
難道,除了「貪婪軟弱」與「警戒恐懼」,台灣人沒有面對中國的第三種方式?
 
(圖片來源:蘋果日報)
 
二、
好,我現在要來說「匱乏論述」為何不是事實的陳述,而且台灣人民其實並沒有那麼感到匱乏。我們先看幾個資訊與數字:
  
關於幸福指數
 
* 2013年8月30日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國民幸福指數,與OECD國家相比,台灣位是第19名,優於日、韓,是亞洲最好的國家。
* 2012年6月27日出刊的「天下雜誌」第500期,刊載了該雜誌的幸福指數調查結果,認為這是屬「中段班的幸福」。
* 2013年9月9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佈的地球研究所(The Earth Institute)也公佈了《2013全球幸福指數報告》,台灣在156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42,而南韓是41,日本43;另外香港64,中國93。
 
關於痛苦指數(Misery index = 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年增率 + 失業率)
 
* 2013年9月達5.08,高過南韓3.5和新加坡3.4。(詳見蘋果日報)。
* 六個月前的2013年3月是5.5,也是高於日本、南韓、與新加坡。
* 再往前一年的2012年8月甚至達到7.82(痛苦指數飆高,應檢討。劉憶如部落格)。
 
這些大約是過去一年半來關於台灣人民生活的數字顯示,台灣人民幸福指數與痛苦指數都呈現出高於日、韓等亞洲主要國家。直覺上真是矛盾,看來相反的概念怎麼會是一致的呢?
  
在提供我的解答前,請各位先閉著眼睛猜猜看,藍綠兩方會如何解讀?顯而易見的,執政黨會說幸福指數高表示我們做得還不錯,痛苦指數高表示我們要大力拼經濟,而拼經濟就是賺大錢,就是趕快讓「中國」來,包括簽服貿。同樣顯而易見的,在野黨會說,痛苦指數高表示執政黨做得很爛,而幸福指數高是粉飾太平的造假,其實台灣人痛苦得要命。各位可以去查查這些數字發表時的各種評論,大概就是這些你我都寫得出來的觀點。
  
各位有沒有看到,其實這些評論觀點都來自「台灣匱乏」的論述。其中要特別注意的是,在野黨抨擊執政黨自己往臉上貼金的方式是否認幸福感指數,也就是否定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台灣人民有幸福的可能,也就是以匱乏論述來攻擊執政黨,讓匱乏越顯事實,讓人民越感匱乏。
  
仔細看來,幸福指數是人民對自己的家庭生活、身心健康、以及社群關係等等的主觀感受,而政府、民間、與國外對於台灣的幸福指數調查結果是一致的。此外,痛苦指數來自確定的經濟數字,因此關於這兩項的數字結果基本上是可信的。
 
雖然深入的分析仍有必要,但大致上來說,痛苦指數高反映的是政府在國家經濟面上的施政效能不足,但幸福指數高反應的是人民自覺在生活上的穩定、安心、與滿足。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經濟上的優渥與否並非人民幸福感的來源。「滿足不見得要有錢」是人民的品質,不是政府的施政結果。因此,台灣人民對經濟狀況並不滿意,但卻沒有覺得自己在匱乏之中。
 
(行政院長江宜樺與學生代表林飛帆對話。圖:蘋果日報)
 
當人民感到生活上的穩定與安心時,「台灣匱乏」的論述就成為了一種推銷策略而不是事實。匱乏論述試圖激起人民的焦慮感,而當朝野各黨都從不同角度受役於匱乏論述,抵禦服貿的力量也將會軟弱。如果現在「中國」說,不簽就不簽,那麼會不會有許多人從「警戒恐懼」變成「貪婪軟弱」呢?會不會有很多人開始起來指責「警戒恐懼」?會不會台灣內部人們怨氣相向?
 
三、
因此,要能夠堅強地抵禦服貿,就要拋棄「台灣匱乏」論述;要拋棄國民黨的版本,也要拋棄民進黨的版本。這也就是,台灣人民面對中國時,不要「貪婪軟弱」也不要「警戒恐懼」。這也就是,也讓中國不只是「機會地」或「剝奪者」,有機會讓中國還回其本來面貌。
  
我認為,這次的學生運動,有機會帶領台灣走向與中國的正常交往,因為這些學生不感匱乏,他們之間相互支持,不軟弱也不悲情。他們為台灣感到實在與光榮,也讓我為他們感到實在與光榮。
  
讓實在光榮的台灣人跟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交往,讓台灣人與中國人對等協議。就讓雙方服貿的審查做為落實的第一步。我不再視我的中國朋友為「拿好處的對象」或是威脅我存在的「剝奪者」,我的中國朋友也不必以「施恩者」來面對我,也不必威脅我或是成為我怨氣出口的對象。
  
如此,我也就能夠款待來到台灣的中國朋友,以主人的身份來款待。或許我的中國朋友中會有人慢慢發現,能夠接受到台灣人這樣的款待,會是他過去沒有想過,但卻比他想過的更好的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