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百年追求

友善列印版本

民主政治,雖然在學說上有許多不同的定義,然而共通之處是都承認國家實質的主權在人民手上,以及落實人權與法治精神。我根據這項原則,提出較通俗的民主定義並進行後續討論:民主,就是由人民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回顧台灣史,自從一九二零年代,受到當時民族自決的風潮,而於林獻堂等人創立的台灣文化協會中,喊出「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項口號以來,台灣人這三個字,便以政治民族的雛形首度出現在歷史上,並展開自決與自治的追求。時近百年,迄今未衰,卻也未竟。

身處近代東亞的脈絡之下,台灣從南島民族的家園、西荷貿易的根據地、明鄭流亡的棲身所、清代長期的化外之地、日治的殖民樣板,到如今中華民國最後的僅存疆域。這塊土地上的人民來來去去,相濡以沫,已融合出跟自己的祖先「有點像又那麼不太像」,屬於台灣人特有的文化慣習,然而唯一不變的是,台灣人都還不曾有機會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更精確一點,是政治的生活方式。

在戒嚴時期的民主運動中,由於敵人是以鮮明而剛硬的形象現身,因此目標明確。打倒國民黨與廢除戒嚴,成為各路人馬的首要目標。然而比起鬥爭明明白白的「惡之象徵」,知不知道惡之所以為惡,以及要建立怎樣的善,顯然是個難度更高的問題,而根據後來的歷史發展,台灣人也的確不太了解這個問題。在《百年追求》裡頭,無論是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化協會演講活動,亦或國民黨威權時期的黨外競選活動,都不約而同地出現類似場景:「(一般民眾)聽不懂台上誇誇而談的理論與精神,只知道這是自己子弟,跟政府作對,要熱情支持。」

於是當國民黨被逼得解嚴,並且於兩千年被拉下行政權王位後,台灣社會的運動能量並未持續地蓬勃發展,除卻傳統的各路社團之外,當年作為反對運動最堅強後盾,一般民眾似乎已滿足於這種形式成果,認為能夠投票、暢所欲言,就是自由與民主。之後隨著民進黨執政的困境與後期的腐化,進入失望的冷感期,以維護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現有生活方式為主要訴求,從而使得國民黨以「維持現狀」爭取主流支持。

國民黨的維持現狀,是一種欺瞞而愚弄的包裝。台灣實質的現狀,是一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在中華民國的憲政體制下,有著主權上的爭議。除非中華民國願意放棄對中國的主權主張,否則只要繼續遵守這一套憲法,以台澎金馬為現有領土的中華民國,必然會跟對岸以統一的方向發展。馬英九執政以來,兩岸政策就是以自由化的經濟發展名義為包裝,朝這個路線行進。國民黨的維持現狀,實是一種溫水煮青蛙的主張,隱瞞人民最重要的終極訴求。

如果說維持現狀意指維持現有的生活方式,那麼台灣人民有兩個可以參考的選項。
第一, 廢除中華民國對於中國主權的主張,讓中華民國成為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無論是主權或治權都分離的兩個獨立國家;
第二, 就是建立一個新的國家,目前常見的名稱是台灣共和國。因為這才是真正跟中華人民共和國「維持」互不隸屬的關係,並保有現在的民主政治生活方式。

所謂的藍綠問題,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統獨問題,而統獨,則意味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政治生活之選擇:前者,是往中國的模式邁進;後者,是繼續現有的樣貌。

要真正的落實維持現狀,從另一個層面而言,也代表著要讓台灣人民行使自決權。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未經同盟國同意,也未遵守國際法原則,直接以行政接收方式,連同主權一併帶走。一九四九年時,蔣介石以總統身分諭示台灣省政府主席陳誠說,台灣地位還未確認,只是中華民國託管地之語,即為明證。即便到了一九九六年總統直選,取得台灣人民的授權而擁有統治正當性,卻也是在既有體制下的認可,關於體制本身的選擇與變革,台灣人民從未有機會能直接決定自己的命運。

因此,台灣現狀的困境,簡言之可分為兩個層面。對內,是對於民主與自由之內涵的認識仍屬不足,人權與法治是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熟習二者,才能知道自由之界限並深化民主;對外,是認清自己想要維持的,是什麼樣的政治生活方式,是像中國本土或香港澳門那樣,還是台灣自己已有的樣貌並改善之。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句口號雖已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但尚未實現。先人們百餘年來的奮鬥,如今棒子將由我們這一代繼續傳承給下一個世代,直到台灣真正成為台灣人的台灣,我們真正能決定我們想要的政治生活方式為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