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自由?誰的島?

友善列印版本

蔡英文主席在新加坡發表演說,並提出「自由島」概念,認為「(台灣)必須建設成為一個可以廣納百川、高度自由化的經濟體」。(參考連結:尋找台灣新定位 實現「自由島」戰略價值)。

在思考自由島之前,我們應該先思考一些關於自由經濟的可能問題。首先,自由貿易能帶動經濟成長的假說有爭議的,1970年代後,以英美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為主,提出的全球自由貿易政策(以芝加哥學派為主,繼承古典經濟學的概念,參考簡介)。這些經濟學家的看法是:市場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可以調整市場供需,不需要政府干預。因此在比較利益法則之下,國與國之間可以交換彼此的特產,以達到最大效益。

但是這些全部都是架空的經濟學模型,如果供需法則可以在現實社會運作,那麼台灣的房市,何以一方面空屋率創下新高,一方面房價又持續成長?因此實際上市場是被政治所操控的,不是單純用機會成本、比較利益法則等概念來解釋這麼簡單,是必須考量許多不確定變項,比方台灣可能會發生天災或戰禍,所以我們就不能完全拿農業去換工業。

富人的自由,富人的島

再者,「自由化」說明白一點,實際上就是「去管制化」,凡從取消關稅、取消金融管制、企業減稅等等,將原本政府應該負擔的控管責任,完全推給「市場調控」。再更明白一點,就是企業的稅率變低了,資本家管制變少了,政府把其他成本轉嫁給窮人。所以「自由化」是「有錢人的自由化」。

因此「自由化」是一種妝點過後的政治語彙,事實上就是犧牲一般大眾的政治經濟空間,換取政黨與資本家擴張。以這種新自由主義為核心價值的美國,2012年前1%富人收入,佔了全民總收入的19.3%,其貧富差距之大為美國近百年來的最高峰(參考新聞連結)。

蔡主席很清楚自由貿易對台灣帶來的傷害,他在2010年曾在一場與聯合國地球日獎得主范達娜席娃博士的對話中,論及:「我們現在要開始承擔自由貿易的痛苦,所以時候到了,我們還要繼續這樣子生活下去嗎?…這是我們所捫心自問的,也就是更多自由貿易,更多全球化,會讓台灣受惠嗎?還是對台灣造成更大傷害?」

參考影片,原句出現在6分15秒之後。)

影片說明:2010年5月1日范達娜席娃博士(Dr. Vandana Shiva)訪台;在「全球綠色潮流與台灣──席娃博士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談」之活動。

而我們就歷史來看,1988年震驚社會的520農運的背後因素,即是農民在貿易自由化政策下無路可退,只好上街抗議。並且,台灣糧食自給率剩下不到30%,在貿易自由化意識型態掛帥之下,台灣人無法抵抗以美國為主的TPP(太平洋經貿夥伴協議,裡面最大的經濟體為美國,日本次之)及以中國為主的ECFA,諸多的談判壓力,農業部門只會不斷萎縮,政府拿什麼來保證台灣未來的糧食主權呢?

莫忘白米炸彈

更有甚者,當前的「自由貿易」幾乎都是不平等的貿易條件,是「新帝國主義」的延伸(美國地理學家大衛哈維提出)。在2002年加入WTO之後,因為加入的條件不平等,台灣幾乎犧牲了農業部門,換取工業的出口空間,不但對於台灣農業發展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也楊儒門才會放白米炸彈),也讓台灣食品安全控管全面退守。比方山水米混米事件,即是過量的進口米混充;而2012年的美國瘦肉精標準開放,也是食品安全及糧食主權拱手讓給強國的例子。

為了對抗中國透過經貿控制台灣政經的陽謀,蔡主席的「自由島」概念是想要「全面開放台灣市場,以減輕中國貿易的影響」,似乎想以台美FTA及TPP、或是RCEP來抵銷ECFA的政經負面效益。但是,透過這種戰略來反制中國對台灣的政經影響,也必須好好思考是否有「前門拒虎,後門迎狼」的負面效應。

畢竟,從台灣捲入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浪潮之後,GDP逐年下修(當然GDP只是經濟分析的假象),青年薪資不斷降低,而物價也逐年上升,企業利潤卻不斷成長(參考文章〈勞工低薪化 原因與破解之道〉(上下))。總而言之,目前看來,自由貿易的好處,是只有少數人才能擁有,受害的永遠是無權無勢的一般大眾。如何達到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等價值,是思考「自由島」時所需慎重考量的重點

貿易即戰爭

2013年12月初WTO部長級會議即將在印尼登場。WTO在杜哈回合談判(2001-2006)之後,就因為各國之間利益需求不對等,減緩多邊談判步調,各國改成雙邊談判。距離上次2005年在香港的部長級會議,已有8年沒有召開大型會議,可見各國皆慎重考量自由貿易對本國衝擊。美國、中國等大型經濟體眼看談判擱置,只好個別向衛星國要求「單邊協商」、「區域協商」。例如美國轉向與東亞台、韓、日等國進行FTA談判,並要求日本加入TPP、等,幾乎可說是東亞冷戰體制的延伸。

考慮自由島,應該先思考自由貿易可能是當代帝國主義的「槍砲、細菌與鋼鐵」,台灣不應該揭露底牌,將農業、傳產及服務業拱手讓給其他強權。自由貿易是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戰爭,過於寬鬆的管制讓全球資本得以任意流動,但同時也嚴重傷害了本地的中小型企業及勞動階級(例如馬政府為了刺激市場,卻又不斷舉債與持續減稅)。在現在貧富嚴重不均的現象下,通貨緊縮更擴大了資本體系的負面循環。我們不希望「自由島」成為富人的自由和富人的島,在推動「自由島」時,需再三思量社會分配的公平正義等價值,以及強化對弱勢勞工與弱勢產業如農業的保護措施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