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比亞斷交的啟示

友善列印版本

甘比亞毫無預警的斷交震驚了國內高層,也動搖了馬英九的外交政策。國內討論大多聚焦在一個中國框架之下,馬英九的所作所為如何摧殘了台灣的主權,但筆者想換個角度來看,看中國在非洲的作為是如何讓稱兄道弟18年的甘比亞願意拂袖而去。

而若回過頭去看中國對於非洲的關注並非起始於近十年,早在文革時期中國就有大量資金援助非洲,幫助非洲進行基礎建設,例如著名的坦尚鐵路,其是有高達一萬六千名中國技術人員,加上幾十個中國政府部門以及無數船資和設備協助建成。

而且中國對於非洲國家的援建也和西方國家不一樣。西方國家大多要求非洲國家必須進行體制內的重整,或是擴大出口,但這些措施對於已經貧窮的非洲國家是頗有難度的,進而讓非洲國家更是勒緊褲帶,縮減公共支出好來達到西方國家的要求,但此種舉動之下,國內的公共衛生環境或是基礎建設的預算勢必會縮減,一來一往惡性循環之下,非洲國家國力反而跌落更低點。

而中國的方式並不要求非洲國家進行國內體制改革,而是採取合作方式—中非合資,採取合作方式好在於讓中國的資本家得以有興趣進入非洲,並且獲取一定的報酬達到雙贏,而且近些年來中國逐漸崛起,更是加重中國對於非洲的投資。

在中國對非洲投資越來越得心應手之下,台灣又做了什麼?

在經濟包圍政治之下,非洲國家導往中國是顯而易見的,曾有人開玩笑提及,即便在中華民國有邦交的非洲國家中,中國的經濟辦事處仍比台灣的大使館還有有能力協調當地糾紛。也就是說,對於這次斷交我們不應該過於意外,至少從經濟層面來看,我們能給予的少於中國。

最後,這次斷交事件仍舊可以給國內的外交部一個警訊:當我們政府仍舊活在一個中國框架下,而沒有實際幫助友邦的作為之際,即便我們和中國雙方有達到不互挖牆腳的默契,但難保友邦會自己評估形勢,選取更有利的一方傾斜,而這種情形之下,反而讓中國坐享其成。

外交,不應該被置於兩岸關係之下。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