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現象」代表什麼?

友善列印版本

我必須誠實的講,我從來沒有喜歡過柯文哲,但我也必須承認,每次看柯文哲醫師上談話節目或聽他的訪談、演講,都是很愉快的經驗。他確實是很有親和力的人物,誠懇、風趣,但這樣的人不少,高調要打破藍綠,打一場不一樣選戰的候選人更是有如過江之鯽,卻少有人能如柯文哲那樣,在參選與否仍然模稜兩可之際,便能吹起一陣旋風。但若仔細分析,在愉快的談話之餘,實在無法從他的言論中得到足以啟動新政治文化的具體論述。

這個「柯文哲現象」似乎已超越了政治理論家分析的範疇,而更像一個社會學家的功課,是否這是一個在馬政權下,末世焦慮的社會現象?

從正面來看,「柯文哲現象」或可以解釋為社會長期對政治人物的不滿,禮失求諸野,民眾希望透過柯文哲素樸的正義觀來找回政治的目的;但若從負面來看,這綠營的「柯文哲現象」和藍營的「連勝文現象」其實是一體兩面,反映出台灣社會驚人的淺碟型文化,只為打擊另一面,凡有實力者都會被捧為天人。更弔詭的是,打擊面未必以藍綠為界,而是藍營之內朝陽對夕陽、諸侯對天子,綠營之內則太陽對太陽、公民對人頭。說內耗太沉重,但聽起來就像跳針的黑膠片,而到現在還在聽真空管機的發燒友,依然趨之若鶩。

柯文哲的言行一向惹議,固遭不少批評,但基本上與媒體還在蜜月期,天真的發言多被正面解讀,少有進一步分析。不像吸鞋機馬英九,每出一次包,毒舌名嘴從智商分析到性壓抑,是什麼樣的人格特質,造就出馬笨伯那樣的言行?例如,「我把你們當人看」、「哼!好心沒好報」,等等,大家早就耳熟能詳。但對柯醫生卻輕輕放過!

例如,他曾得意地說,他只有被求的經驗,沒有求人的經驗,媒體竟以正面的角度去報導,或許是為了表示他的優越性,但這種人生經驗,即便是他專業的醫院院長或系主任恐怕都不適任吧,何況在如此複雜的北市,豈可能政通人和?又如,他一方面大力為扁的醫療人權背書,一方面又高分貝說扁是廢人,後又補充是指「政治部分」,越描越黑,這樣的發言不論是在專業上或價值上,都是十分干戈矛盾的。

但柯文哲醫師原本不是政治人物,不在名嘴評論的雷達之下,反正民進黨擺明了就是放棄北市,何勞看戲的喊打喊殺?何況柯文哲的攪局至少能讓民進黨在北市選舉多點參與感,沒有害處。但隨著「柯P後援會」的成立,民進黨在北市選舉被進一步的邊緣化,柯文哲已是不折不扣的政治人物了,他原本被當成優點的率性風格恐怕將急轉為他的致命缺點。

另一方面,他自入一個他刻意要避開的藍綠陷阱而不自知,因為他既不願加入民進黨受其在北市選民結構的限制,又必須緊守深綠基本盤,以逼民進黨在提名上禮讓。這樣的策略,讓他只能嘴講跳脫藍綠,卻無法放手訴求藍綠的共同議題,隨時要跳回深綠的基本價值。

固守基本價值不是壞事,但他的論述卻十分的粗淺。例如,他喜歡以文化切入,或許他認為這是一個較安全的入口,但他顯然採相當狹隘的文化本質主義,把蔣渭水之後80年在台灣發生驚天動地的文化建構過程完全忽略,上層結構的在地化是否完成的確還有很大的空間討論,但就庶民文化而言,2000年後的大眾審美觀已逐漸轉換,現在連那些來自純外省家庭的孩子也是一口台灣國語,實在不覺得強調柯的「非外省典範」還能啟動多少典範轉移,反而洩露他過去做為這個制度下成功者的思維,偶然一朝覺醒就急於想叫醒旁人,卻不知更多的人早已辛勤工作一上午了。

但可怪的是,說他是文化的改造者,新政治的啟動者,仍然此起彼落,更有人以民權領袖金恩來形容柯文哲,支持者的鼓勵可以理解,但如此消耗「柯文哲現象」,恐怕不久將只剩胡言亂語的靈異現象。

當然,我們不必過早關了這扇門, 畢竟聰明如柯文哲者要學很快,但我們也不該立刻加入啦啦隊,更不該只把他視為一個強迫民進黨奮起的強心針或葉克膜。一個理盲的造神運動,對綠營而言,不只是輸掉一個本來就不會贏的台北市,而可能是台派對政黨政治、政治人物、文化、乃至於對台派自身的理解,不知不覺被一個頑童愚化到幼稚園的地步。

柯文哲認為政治很簡單,沒錯,但政治不難的只是善的初衷,搞政治要成功卻是一項龐大的工程。柯文哲現象到底代表什麼?善的初衷兩句話就講完了,之後就是一個各界必須冷靜思考分析的功課了,也唯有如此,建設性的忠告才能產生。

當然,如果柯文哲真的自認比陳水扁聰明,只差一張黨證,那夫復何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