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察員變成貴賓狗,馬政府的賣台邏輯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馬政府日前表示,因為其兩岸政策的正確,導致了中方在今年願意讓台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一般大會,為其外交成就更添一樁。但收到邀請函後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台灣得到的待遇只是去會員大會現場露臉。為了往臉上貼金,還把邀請函的內容任意翻譯,將「Guest(客人)」變成「特邀貴賓」。更糟糕的,是發現之前包括美國在內的其它國家公開支持台灣成為「觀察員」,可是現在台灣卻變成只是做為參加大會的秘書長個人賓客。難怪會有學者稱這個待遇與貴賓狗沒兩樣。

如果大家沒記錯的話,7月13日歐巴馬總統才簽署國會1151號決議案,支持台灣成為「國際民航組織」觀察員。歐巴馬總統不僅簽署了支持台灣成為ICAO觀察員的議案,今年以來,美國政府對台灣的國際參與政策也改為:美國支持台灣在不以國家條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取得會員資格,在以國家為會員條件的國際組織,美國支持台灣的有意義參與。使用有意義參與(meaningful participation)是刻意的模糊,不僅包括參加國際組織的相關活動,也包括成為國際組織的成員。當時台灣外交部認為這是一大勝利,還有外交部官員提到,可望在今年ICAO大會時由美國及歐洲某國提案,在大會表決通過讓台灣成為ICAO的觀察員

但為什麼到後來的參與身分會從觀察員變成主席個人的賓客呢?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當然是中國因素。馬英九說兩岸關係良好,是導致中國願意讓台灣進入「國際民航組織」會場的主因。但中國對歐巴馬的「七一三簽署」反應暴跳如雷,認為美國不應插手中國人內部事務。還記得當時國台辦發言人楊毅便在七月十四日表示,「此事可透過兩岸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但外國勢力的介入,只會讓事情變得更複雜」,不僅打了馬英九一耳光,也警告美國不應介入兩岸事務。

但即便中國不滿,國際支持並未因此退縮,之前已有歐盟議會包括友台小組、外交委員會、運輸暨觀光委員會等七十九名議員致函國際民航組織祕書長欲接納台灣為觀察員,也有歐洲個別國家,例如比利時、斯洛伐克等國國會提出支持案,更有澳洲、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等與中國關係友好國家的議員相挺,當然更不要提台灣的邦交國了。雖然這些支持幾乎都不具強制力,但也營造出國際聲勢。

從一篇駐歐盟代表處在八月初投書到比利時媒體的內容可發現,當時外交部的運作方向是朝向成為觀察員,所以台灣參加的「國際民航組織」活動除了大會外,還包括該組織下的其他會議與活動(台灣若能成為觀察員,有意義參與ICAO會議、機制及活動…)。但中國顯然對此無法忍受。

馬政府發現中方強烈不滿後,即便馬英九後來在七月二十日回應習近平的賀函時主動將其「九二共識」之解釋改為陸版說法,大幅逆轉了三年前的立場,但是中方依舊連觀察員都不肯同意。另一方面,面對此次國際普遍支持台灣的ICAO參與,特別在理事國中支持台灣作為觀察員的聲浪很大,中方也必須有所妥協,因此建議以大會主席/秘書長發邀請函做為其個人來賓的方式,讓台灣參加今年的ICAO大會。

從中方的妥協可看出,這次容許台灣參與ICAO會議是比照WHO模式,就是台灣只能以逐年被秘書長/大會主席邀請之方式參加大會,至於該組織的其他相關活動,則須歸屬在中國之下,包括台灣參加功能性會議的與會人選要經中國審核等。馬政府可能認為當個觀察員並不觸及主權,也沒有一中一台或兩個中國的問題,但是北京關心的不是名稱、地位等象徵性議題,而是在國際參與上,絕對不能讓台灣有自主的參與空間,因此要牢牢掌握台灣的一舉一動。如果台灣可以觀察員方式自由參與活動,即便都不觸及主權,但這不啻於向世界表示北京容許台灣以準獨立身分進行國際交流。ICAO所看到中國在國際活動強硬立場,實在值得國內一堆主張習李時代的北京對台政策是「防獨甚於促統」、「一中框架是空泛與有彈性的」等學者進一步深思。

值得注意的是,因為台灣放棄歐美等國建議在大會通過邀請台灣為觀察員的決議,而是以作為大會主席/秘書長的個人邀請賓客出席,所以不是大會貴賓。所以當下次大會如果主席不邀請時,台灣依舊無法出席,同時大會以外的其他功能性會議與活動,台灣也無法參加。這個方式也可能使台灣仍舊無法同步取得國際民航組織的最新資料,頂多是延續過去透過美、日等國友好關係獲取相關資訊,由於國際民航組織是每三年才開一次大會,因此台灣拿到的,大概只是每三年去蒙特婁開大會露臉打招呼而已。所以可看出,當初歐美建議以大會決議給台灣觀察員身分的方式是多麼重要。馬政府對參加大會宣稱是勝利,但實際狀況會真的會是台灣想要的「有意義參與」嗎?

除了中國的壓力外,如果馬政府不接受這種方式,中國也沒轍,由於是中國杯葛,所以壓力還是在中國身上,其他國家對觀察員議案支持度遠高於中國的主張,即便大會是共識決,但當實際狀況是幾十比一,請問中國的堅決反對還能撐多久?這次還得到美國總統的公開支持。因此馬政府接受以作為主席個人客人的方式與會,實際上是在幫中國解套,令人不平的,是這次明顯被北京羞辱,親馬統媒竟還將其表為是中國主動建議邀約台灣,暗示台灣這次能夠參加,是馬政府正確的兩岸政策導致中國以此對台示好所致。

由於美歐等國相挺的氣氛堅強,外交部所發動的國際鋪陳也似乎展現成果,即便中國強烈反對,但只要台灣挺得住稍等一下,等到本次大會通過邀請台灣為觀察員的決議後,日後所有的相關會議我方都可以觀察員身分出席平等參與,這不正是台灣想要的嗎?外交部之前所透露的訊息也圍繞在這點上。因此問題在於為何馬英九願意放棄可拿到的大獎,轉而要當中國的貴賓狗呢?

如果看到「國際民航組織」的大會開會時間,會發現這個愚蠢決策的端倪呼之欲出。「國際民航組織」大會每三年開一次,過去的慣例是以九月為大會時間,因此如果等待本次大會的觀察員決議而沒有參加,參加下次大會的時間就在2016年九月,馬英九不僅已經卸任,同時以國內現在對馬的「九二共識」趨勢看來,可能屆時是民進黨政府的代表出席。以馬英九心胸氣量的偏狹,怎會願意讓民進黨拿走這個光環呢?因此台灣此次會一反之前與歐美研究過的策略,反而同意老共的嚴苛條件,我們可以合理懷疑這與馬英九不想讓下屆政府(不論哪個政黨)沾光的心態有關。如果真是如此,馬英九就是在為個人一己之私傷害台灣全體人民利益,請問這種總統是不是其心可誅呢?這個決策過程必須要公開透明被社會檢驗,馬總統更必須要為這個荒謬結果負起全責。

台灣在ICAO決策的荒腔走板不僅影響台灣對其他國際組織的參與,可能日後包括其他國際組織也會是如此。我們更擔心中國會將這個模式,對於台灣已經是會員的國際組織,也要求比照辦理?此外,台灣這次選的是中國「大會主席之個人客人」的提議,而不是之前與美、歐等國達到的「觀察員議決」案。這意味著台灣在國際相關議題上,已經選了中國這一邊。當歐巴馬都簽署支持台灣為ICAO觀察員時,台灣不堅持以觀察員身分加入的作為,無異是打了美國一巴掌,特別這還是當美國正面回應台灣的拜託之後。這對於台美政治互信的負面影響會十分深遠。難怪中國外長王毅訪美時,可以很自信的表示台灣議題在可控範圍內,更大聲要求美國須認識不可逆轉的統一大勢,以及華府不再插手兩岸合作。

對台灣來說,ICAO的參與問題不是單純的中國打壓而已,我們強烈懷疑馬英九為一己之私不惜傷害台灣利益的決策是關鍵,其後遺症是國際自此會認為不再與台灣有討論的必要,只能與北京才能談台灣議題,況且台灣可能會因北京反對而背離自己原先與其他國家所達成的共識。在這件事上,馬英九以自己的行動,根據一己之私,證明了一中框架正在有效統治台灣,請問這不是賣台,什麼才是賣台?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