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救蘭嶼(上)

友善列印版本

半世紀前,老蔣總統夫人到蘭嶼視察時可憐蘭嶼人居然還住在地洞裡,急忙要求政府給他們蓋國宅,結果,漢人一廂情願所建設的家屋卻變成達悟人的豬圈。其後又因為該批建築泰半是海砂屋,最後不得不拆掉。這種不察文化差異,將漢人的思維硬加在蘭嶼土地上的作為,讓宋美齡女士完美形象蒙受瑕疵,此事也傳為歷史笑談。照說這件糗事應該足以警惕後來為政者要更加謹慎務實。那知道去年的天秤颱風過後,政府倉促救災的作為,反而成為破壞環境、強暴大地的劊子手!其顢頇粗糙的過程比起威權時代的無知不遑多讓!

永遠在「搶」救

「十次車禍九次快」,災後重建的「速決」過程往往使環境遭到更大的「人禍」傷害。政府為了安撫悲情、呈現效率,許多重建工程都在還沒弄清楚災害原因之前,就已經核准經費,朝做大、做多以及快做等一路上綱。結果是以消化預算,遺留環境難以承受的超量工程了事。

這些不當的災後搶修工程我們可以從幾個層面來探討。首先,當政者為了收攬人心,盲目灑錢,這種濫用國家資源以遂其政治目的作法最令人不齒;即就科學一點的公共工程而言,我們也看不到專業深度。許多重建工程都不見用心設計的思維,通常都是盲然就套用標準圖發包施工,最後只好自然環境中削足適履,開腸破肚把混凝土結構硬塞進不具災害威脅的溪流裡。曾幾何時,我們的工程設計只等於套代公式?施工之前不須勘現場?

最不可思議的是,這種不調查自然環境、不講求規劃設計的工程,只因為巨大混凝土框架內填充有幾包泥土,居然偽稱是「生態工程」!工程單位宣稱這些點綴在混凝土長城上,零星的幾包土可以留住生命恢復生態?這就不只是不專業、不用心了,這是欺矇!更是對「生態工程」的最大污衊!執事者魚目混珠,而我們政府的上焉者更不體察。這個官場交征虛名的大盲點,才是今天政府最大的困境吧!

忽視在地價值

以上所述可說是當前許多公共工程的通病。尤其最近政府在蘭嶼所做的災後復建工程,更使美麗的蘭嶼環境蒙受嚴重的二次傷害。根據本人實際到蘭嶼勘查災後工程的結果,認為要在蘭嶼施做工程,必須要破除漢人的盲點。漢人文化傳統中雖然也有「天人合一」等哲理性尊重自然的價值觀,可是在主流教育體系中沒有把價值觀生活化,許多高學歷漢人反而對達悟人的傳統智慧極為陌生。相對而言,台灣原住民文化中,傳統的生活教育仍然隨處可見。蘭嶼達悟人更在艱困生活中發展出一套極具環境智慧的土地命名方式,十分深刻細膩,非常值得工程單位借鏡!

例如達悟人有稱呼海浪休息的地方,政府卻在那裏修海堤,一再加高終不敵颱風大浪。達悟人稱河口林投很密的地方,水利單位卻將其清除改建護岸工程,當然也屢次被沖毀,不如以前延續成林的植被保護河岸。不要說以往工作中忽視在地的智慧,直到這一次重建工程,稱呼溪流位置時,都還用「野溪」稱之或按公路橋編號命名該工程。完全沒想到要去找當地非常有故事意義的地名來稱謂,可見政府做的工作從來就沒把它和當地人的生活連結在一起,整個發包、挖土、驗收、剪綵等過程,只是向上級長官交代。根本就不操心將來居民怎麼在水泥牆腳過日子。

這種忽略在地的工作習慣,自然也反映到對民眾參與的態度。溪流整治的工程內容多半側重對橋樑或國土流失等災害保護,但對溪流中百千年達悟祖先所構築的灌溉溝渠,並不當作是公共設施予以維繫,甚而沒有明確經費將傳統灌溉渠道融合到重建工程中。這樣草率的本位態度,除了常見的不清楚工程現場,未經整合設計等這些沈痾外,更在於對溪流的看法。工程機關每以「災患」看溪水,一切都為了防堵溪水為患;居民看溪流則是「資源」:水是資源,溪景是資源,溪底生物是資源,是祭祀、淨身的場域更是文化源頭……是災患還是資源?躲避它還是親近它?不是對工程強度的信心,是對生命福禍的選擇,是生活品質的尋求。懷著不親土的心態,就不容易有親民的工程。公共工程常常來自少數有利人士的壓力,卻不是為多數民眾需要而做的。結果,工程做來隔絕自然,民眾只能接受其約制的生活方式。

於今回想,幾十年來我們公共工程經費不算少,硬體設施品質已經看得見進步,但是對廣義的規劃工作所投入的心血和資源都不足,尤其在環境友善方面的表現實在有待加油,把責任都推給政治並不公道,我們工程師自己的理念也進步得太緩慢了!

※後記:這篇文章的照片來自邱銘源兄。要認識蘭嶼,不管是看到溪流被開腸破肚的傷慟,還是觸摸達悟人就地取材的精妙,沒有圖像是感受不到的。這篇小文是我和銘源共同著作的,也記下我們救救蘭嶼共同的決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