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台灣的教育與創意

友善列印版本

說到社會文化與創意的關係,許多人馬上將矛頭指向「台灣的教育」。

許多台灣人都相信,台灣青年缺乏創新與應變能力的原因,就是台灣教育系統太注重填鴨式的通才教育。不管是在現實還是在網路上,我都見聞不少台灣人對歐美教育制度的美麗遐想,其中多數說法都將歐美國家的教育系統幻想成完全沒有功課、考試,且學生在各方面都能自由發揮創意且受到長輩著實的肯定。或許許多台灣人都相信歐美國家在新創的進步就是因為這些國家不考試、不背誦、不在乎升學。

身為一位在美國系統下受教超過十年,且現於美國從事教育相關產業之工作者,我必須直言這畢竟是美麗的遐想,與歐美教育系統的真相有很大的出入。

以美國而論:美國學生有功課、有考試學測、有統一評量,連大學入學都是以在校成績與學測定論。美國幾乎每州都有州考評量,學生測驗成績太差的學校就會被州政府或市政府勒令停課。在美國,人民對於教育系統的態度和台灣人一樣,大家普遍認為自己國家的教育系統是扼殺學生思考能力與創造力的主因。

說穿了,其實台灣的學力測驗、大學指定考民營化/市場化、十二年國教等,其實都是仿效特定歐美國家的系統規格。然而,即便多國之間教育系統有多雷同之處,各國在理工、人文、政治、藝術、醫療、法治、創新等方面的差異卻是相當顯著。要將問題完全歸咎於制度有些牽強。

在批評填鴨式教育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甚麼是創意。

創造,顧名思義,是育成過去不存在之事物。事物面貌不存在於過去,但其中的義理、架構,卻是奠基於現存的知識與技能。牛頓曾直言:「若我看得比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言意義不是別的,就是牛頓的所有發現,都仰賴前人的智慧。

試想:若要尋找適合替代燈絲的原料,懂得化學特性可節省實驗時間;若要設計新的飛機,懂得流體力學也能避免常見錯誤;若要從事化妝品的行銷,過去相關產品的行銷經驗可省得你被顧客打槍;若今天是要編一段現代舞呢?你是否需要先熟悉舞步與韻律?

故此,不管是從事何種創意,都必須要有雄厚的知識與技能基礎來提高嘗試的效率。而知識技能的累積,多來自於反覆練習與閱讀背誦。可見,創意的本質與知識技能不同。培育創意不代表不反覆練習,那是自廢武功。

有鑑於台灣中學數理能力在OECD的PISA測驗中奪冠,在基礎教育上做得相當好,可謂創意作為穩健的基礎。

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

台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學校有體育、有科展、有美勞、有音樂、有公民、有健教、有分組活動,可見咱教育系統本意是五育並進;但在台灣受過教的朋友一定知道,科展和美勞需要閒情逸致;而體育、音樂、公民、建教等,則視智育科目的考試而適時減免。

若台灣青年能依專長個性分別發展成為公務員、畫家、工程師、運動選手,那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外提早培育產業相關知識非常重要,公民、美勞、科展、體育課都是讓學生進一步發展自我的大好機會,咱社會怎會要求學生放棄這些學習機會去專注於應付考試?

讀書沒甚麼不好、多練習更沒甚麼不好,但是會讀、不會用才是問題所在。在這,我們看到的是我們基礎教育實施成果與系統宗旨相違,可見問題不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資源、制度不完善,而是在我們的社會罷黜了一切「不實際」的教育活動。若嫌台灣青年沒有創意,該負責的,恐怕不是我們的教育系統。

「藝術、音樂可以當興趣,但是不能當工作。還是好好聽爸爸媽媽的話、好好專心讀書吧!爸爸媽媽是為了你好啊!對不對?」

台灣的長輩非常喜歡在道聽途說後,要求台灣青年進入些看似高薪穩定的行業。當我們不斷地告訴學生與青年:他們想要甚麼不重要,而我們比他們更懂得他們的人生該如何規劃,我們正是在嚴厲打壓他們的慾望。沒了慾望的人只能照本宣料,不會獨立思考出路;沒了求知慾,人不會去在去探求新的可能性,還談甚麼創意?

讓年輕人放棄追逐理想之慾望最大的問題不只是犧牲創意,而是徹底改變了我們產業的品質。放棄追逐理想,使得工程、醫療等資金多的產業不願投資研發創新,產生一種只會尋找最低投資底線的獲利模式;而體育、人文、美術、音樂等非主流生產產業乏人問津,變成資源匱乏、人才出走,人民素質與鑑賞能力日降。

試問:今天若你到了佛羅倫斯或是里約,你坐在一間小餐廳的庭院:上有藤蔓鋪成的自然庇蔭,陽光仍零星灑落在你頭頂;庭院中間有人在演唱抒情的歌謠,籬笆外有人走有文化特色的石子路上,不遠處有人在看野台劇場。若你想點杯咖啡和一塊蛋糕,在此的售價恐怕是台北的兩倍以上。但是在台北,能說服你花錢聽演唱、看風景、享受氣氛的地方不多,而願意花錢體驗的人更少。

當社會價值觀已經扭曲成只看到物質層面的成本與售價,年輕人已經失去消費文化產業與精神生活的能力,這現象對任何文化創意都是種威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