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島啟示錄

友善列印版本

大倉島位於澎湖內海,以廣闊的潮間帶而聞名澎湖。縣府要在此二十分鐘可以走完的小島上,蓋一尊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像,還說是為了拼觀光,已成為全澎湖最具爭議性的開發案。經過兩年多的沸沸揚揚,大倉媽祖文化園區計劃案的劇情發展,愈來愈像一場超級大爛戲,人民無奈的是,迄今縣府還讓它歹戲拖棚著,猶不願收手。

整部大倉開發案的計劃像是失控一般,沒有人能讓它停下來。這多像台灣目前的處境:國家的財政危機、環境危機、治理危機、人心危機等,都像是高速中墜了機,如果沒有奇蹟發生,最後台灣人等到的,會是一個可預見的大災難。「環境是千秋萬代子孫的,我們沒有權利在這一代把它用光」,在公門中,誰能有道德勇氣,出來阻擋這樣的案子?

大倉開發案在計劃初期,並未做妥善可行性評估,整個決策過程荒謬草率,除經濟效益方面的評估不足,也未做環境影響評估,更遑論對民意的重視,不管是民調或公聽會都付之闕如。

在環評的部份,原本計劃含文化園區及旅館BOT案,總範圍超過五公頃。後來在公民委由詹順貴律師提出公民告知,縣府才宣告撤銷旅館BOT區,以規避環評。在內政部的調查報告中,大倉島處於潮間帶的環境敏感帶,難道不需要更嚴謹的環評程序?

澎湖縣財政已屬困窘:歲收只有兩億,舉債金額龐大。如今縣府要再花五、六億蓋大倉媽祖文化園區,若加上各項基礎建設的補強,以及後續可觀的營運管理成本,勢必會拖跨縣府財政。本案的推動,財政排擠問題嚴重,澎湖人為了本開發案,付出龐大的代價!

本來,中央並不支持縣府的大倉開發案,但就在最近,交通部的一份公文,吹趨了澎湖政壇一池春水。它有可能因此而幫縣長解套讓預算解凍,卻也讓澎湖人感覺到「上下交相賊」,中央部會既然不認同此開發案,更該出手干預,竟反而「務虛不務實」,和縣府吭瀣一氣,不僅自毀立場,並要無辜的人民承擔後果。這就是台灣的政治現況嗎?

縣長任期只剩一年多,應該扮演「看守縣長」角色,把任期內該負的責任妥善來收尾,而不是大興土木,建造一尊無法完成的大佛。以海洋公民基金會為主的公民團體,每天都在街頭散發傳單,長期抗爭來反對本案,直到本案停工那天為止。很多縣民也睜大眼睛看著執政黨中央如何處理本案,還是以「地方自治」為由,讓王縣長繼續為所欲為?

大多數的澎湖人因為本案,對縣府的觀感更差,認為縣府長期不重視離島發展,在縣長任期快結束時,竟會有蓋大佛像這樣暴衝式的施政,讓人民對政府更加不信任。王縣長的任期只剩18個月、總經費超過6億元、大媽祖像蓋在只有18公頃面積的大倉島……。這些林林總總的數字,想要人民不要有其他聯想,很難。

公民團體在菜市場發傳單時,有位阿嬤真情告白說,她每天為了大倉的事憂煩,因為在相關工程污染海域之後,澎湖最好吃的石班魚就消失了,這在澎湖人來看,會是莫大的損失啊。從阿嬤的焦慮來看,這幾年來,「永續發展」似乎已成為從小孩到老人,政府到民間的基本共識了。然而,我們可以怎麼做,可以讓離島有發展的途徑,但又不會破壞自然生態?

讓澎湖的離島成為「生態島嶼」的路徑很多,其中之一是,可以把前幾年廢校的大倉國小,改造成海洋特色學校。縣府只要比照宜蘭、雲林等縣市公辦民營的模式,把大倉國小開放給民間來興學,憑著大倉島嶼及海洋生態條件,它有機會成功行銷澎湖的品牌價值,也會吸引更多海洋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人潮,帶動地方產業發展,讓大倉島浴火重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