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放緩 新班底可有新思維?

友善列印版本

上週中國八月份的相關經濟統計數據出爐,外界解讀多不樂觀,中國經濟復甦恐怕非一時一刻之功。

從今年六月開始,中國各地方政府紛紛端出大盤牛肉,各地方所謂的「穩增長」刺激經濟計劃迄今合計已逾七兆人民幣之譜,然而仔細看計劃內容,多需外界如銀行,民間企業或中央助資,不過只是一份又一份金額龐大的「許願清單」。

外界翹首企盼中國中央政府發力,端出如2008年「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那樣立竿見影的政策救經濟,但中共18大不開,在政權交接未穩之際這種重要政策難以敲釘轉腳,春燕遲遲不來。

近來習近平神隱,被認為與18大拖延有重要關係,他的健康與中國政府穩增長政策能否及時扯上關係,攸國攸民。然而,更深切的問題在於,中國是否真的需要一年上看8%的經濟成長?這次衰退是否如2008年一樣攸關龐大失業率?

此外,上一輪刺激經濟帶來的副作用,是否讓中國的新領導班子調整了他們對經濟成長率的期待?新版「四萬億」之所以沒有端出來,究竟與習近平健康和18大有關?還是中國新領導班子其實對於經濟成長有了比較合理的想象?這值得我們好好關注。

過去30年,我們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每年以10%的成長率往前跑,無論景氣興衰,這個數字始終不變。從2008年開始外界終於逐漸修正這種期待,並正視中國整體經濟開始轉型的事實。

今年三月溫家寶宣佈經濟成長率預期「破8」來到7.5%,雖然被認為過於保守,但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僅有7.6%也是不爭的事實。

八月,一連串經濟數據放榜,中國進出口總值疲軟,與去年同期相比僅增長0.2%,出口增長2.7%,進口則呈現少有下降,降幅2.6%;中國製造業活動九個月來首度出現萎縮;製造業用工規模連續半年收縮;此外,消費者價格指數CPI也回升,比去年同期上升2%,高於七月份的1.8%。

這些數字意味著中國內外需盡皆放緩,然而通貨膨脹略增,以寬鬆貨幣手段刺激經濟的餘裕也變得有限。

八月這一串數字使全球經濟機構紛紛下調對今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的預期,儘管有看好者,但外資銀行普遍認為照此情況看來,可能連原先認為保守的7.5%都守不住。經濟成長顯然已來到一個危急關口。

18大遲不舉行,除了令人揣測中國政治黑箱裡的影影綽綽,也關乎中央版本的穩增長政策是否能成為今年經濟成長的及時雨。由於18大延遲,外國媒體分析認為將導致中國經濟復甦也遲到,預計到明年第2季才見曙光。

令人好奇的是,中央穩增張政策遲未出籠,究竟是不為亦或不能為?是因為政治因素如習近平健康使然?抑或中共高層對他們國家的總體經濟結構有了新的認識?

三月溫家寶公布預期經濟成長率的時候,有經濟學家解讀其保守的估計值,也是在提醒地方政府不要拚命擴張經濟。但地方版合計七兆人民幣的「許願清單」顯示若有弦外之意,地方政府也不見得有聽進去。

中國中央政府的腳步相對溫和許多,從六月開始多半使用擴張貨幣政策如兩度降準,或是最近的啟動28天逆回購向市場投放資金,就算近期通過一連串基礎建設審批,也是早就在清單之列。

儘管「穩增長」口號仍然鑼鼓響徹,但經濟真的還要一直成長嗎?觀察近來中共中央政府的溫和態度,加上此波不景氣未有像上波那樣馬上觸及飆高的失業率,儘管勞動市場已經開始勢態嚴峻,但和2008年相比就業機會減少未達警戒程度,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已不需要像之前那樣快速成長,同時,這一次蕭條,也不致於再讓進城農民工大幅失業。

溫家寶在本週達沃斯論壇的談話,被認為是在捍衛其2008年「穩增長政策」的效果與評價,並且也保證這種路線將會持續進行。但這也意味著,中國中央明顯認知到上一輪四萬億的副作用,在口頭「穩信心」之時,實際手底下只收不放。

新一輪四萬億望眼欲穿,究竟是與習近平和18大有關,還是中國新任領導班子對整體經濟放緩有了合理的新觀點,值得繼續思考與期待。

作者